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章 金融制度的转型 转型经济学课件

第9章 金融制度的转型 转型经济学课件

(一)融资结构多元化
融资结构,在微观上又称为资本结构,是指公司通过 不同的融资渠道筹得的资金的比重;在宏观层次上是 指金融体系的结构,包括以银行为主的媒介间接融资 的金融机构、服务于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和对金融业 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
转向市场经济以后,融资结构多元化实际上有两个方 面内容。一方面是指金融机构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地提供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指融资渠道多元化。
金融主体和金融产权结构多元化可从信贷资金的来源 和运用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结构单一的主要特征是银 行机构的资金来源限于各类存款。 (2)从资金运用方面来看,尽管各项贷款的比重在 不断下降。但是这样一个事实没变,即绝对数在上升, 而且这项资金运用仍居于主导位置。伴随着各项贷款 占信贷资金运用比重不断下降,金融机构有价证券投 资的比重有所上升。
这样 ,国家金融就成为计划经济的工具。单一金融 垄断的制度安排必然会产生如下经济后果:
首先,利率不能够作为单位和个人的融资价格从 而起到调节资金供给和需求的作用。
其次,货币当局无法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第三,居民储蓄低。
第三、融资渠道多元化。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内源融资 (主要是企业的留存收益)获得资金支持,也可以通 过多样化的外源融资(如银行信贷、股票和债券)获 得资金供给;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融资(直接发行 股票和债券)来获取资金,也可以通过间接融资(银 行借贷)获取资金。
麦金农在其著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提到,实体部门 经济自由化应该先于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在整个金融自 由化过程中,财政控制应该优先于金融自由化 。
我国金融改革的路径,遵循着一般的改革路径选择,但 有自身的初始条件决定,还是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尽管我国的金融系统在改革初期就出现了一些 变革,如各种银行金融机构的恢复,但是,真正推动 银行金融系统变革的力量发生在国有经济系统之外。
三 金融体制转型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 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两个方面要求,一是改革银行体 系,二是发展金融市场。其中银行体系改革的主要内 容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 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 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 融组织体系。
国有专业银行虽然实现了功能金融专业化,但是由于 政企不分,国有专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国有 企业改革的需要,甚至阻碍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民经济的 发展。
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是将国有银行的软预算约束转 变成硬预算约束,这就是将功能性金融业务与政策性金 融业务分开,使国有专业银行变成名副其实的商业银行, 政策性金融业务专门由政策性银行承担。
第四、金融发展导致的金融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包 括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创新,而广义的金融创新还 包括金融制度的创新。整个金融转型的过程,就是一 个金融创新的过程。
实现上述金融转型目标需要金融管制的放松。
(三)金融转型的次序
金融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各国的初始条件不同, 内生出来的改革的道路和次序也不同。有些国家在转型 过程中采取了激进的做法,通过对银行系统的迅速私有 化建立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另一些国家,则采取了渐进 的改革措施。
按照公司资本是来自企业自身还是企业外部,把公 司的融资结构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1)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发展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全部 来源于企业的内部,包括合伙制企业创建之初合伙人 的出资,以及企业的留存收益、折旧为企业发展提供 的资金。
(2)外源融资,指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外的组织 和个人。
(二) 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
(一)金融机构多元化
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 方面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由此可打破国有专 业银行的垄断,形成金融领域的竞争,推动金融创新。
首先是在国有四大专业银行之外成立新的股份制银 行。
其次是允许成立非国有独资的股份制银行。 第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
(2)银行系统作为储蓄和投资之间的中介,而证券市 场的作用微不足道。
与融资渠道多元化相关的融资方式主要涉及两对范 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按照资金融通双方是直接还是间接签订合约,把公 司融资结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就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 一种融资机制。其载体是直接融资市场,主要是指证 券市场。
(2)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银行体系吸收社会存款,然 后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一种融资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从金融资源 计划配置的手段转变为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
(三)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
现实中存在的金融市场开放和发展严重滞后是严重阻 碍市场化转型的体制性障碍。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处于受压制的状态之下, 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本资源的作用。这种经济特征主要 是:
(1)国内金融市场由于资本项目下国际收支的外汇管 制而与外界相隔离;
第9章 金融制度的转型
一 金融转型的目标和次序
(一)金融转型的初始条件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所有制形式 呈现多元化的格局。随着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国有化,这种多元的金融所有 制结构被迅速打破,并且到1956年国家控制了整个金 融业,建立了国家垄断的单一所有制的金融体制。
其次,我国金融转型和经济转型一样,采取了渐进式 的改革,金融系统内部的改革先是国有金融机构的改 革,然后才引进非国有金融机构以及国外银行,这样 就可以避免过早放开国有金融机构导致的国有金融系 统的紊乱。
可以把我国金融改革的路径概括为:企业改革先于银 行改革,金融制度建设先于金融开放。
二 பைடு நூலகம்资结构转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