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学案Word版

四年级数学学案Word版

翠屏区凉姜中心校2012学年度(下)学教案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学生姓名:班级:课题:确定位置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编制人:邹兰审核人:郭庆使用时间:年月日(星期)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1)学习在具体情境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力性目标: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4、学习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5、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6、学习方法指导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学习过程上图是四(2)班座位情况方格图,从图中你可以看出小明的座位在第()列、第()行。

请同学们试一试。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1。

小红在第()列第()行,小娟在第()列第()行。

小组讨论一下怎么用点在方格图中分别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小强在第()列第()行,并在课本方格图中用点标出小强所在的位置。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2。

议一议:每次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点的位置是不是比较麻烦呢?那同学们思考一下用什么来表示点的位置比较方便呢?用()来表示点的位置更方便。

用()加()表示,将点所在的列数写在(),行数写在(),注意用“,”把它们隔开。

(3)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题,小组交流反馈,教师组织学生反馈出正确答案。

3、提升练习(课堂作业) (一)想一想,填一填。

(行)9876 4 3 2 1 2 3 4 5 6789 10 11 (列) (1)图书馆的位置在第( )列,第( )行。

(2)实验小学的位置是( , )。

(3)书店的位置是( , )。

(4)公园的位置是在( , )。

(5)(7,8)这一点在图上是( )。

(6)(6,5)这一点在图上是( )。

(二)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2,3)表示位置为第2行,第3列。

( ) (2)(8,6)表示位置为第8列,第6行。

( ) (3)(7,4)表示位置为第7行,第4列。

( )(三)填一填。

李飞在教室的座位是第2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为(2,5)。

陈翔在教室的座位是第3列第4行,用数对表示为( , )。

(1,6)表明王军在教室里坐在第 列第 行。

(四)在图中标出下列各点的位置。

A(2,8),B(2,6),C(3,6),D(3,3),E(7,3),F(7,6),G(8,6),H(8,8),I(6,8),J(5,7),K(4,8)。

(行)9 8 7 6 5 4 3 2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列) 把上面的各点顺次连起来,并首尾相接,看看像什么?4、课后复习作业(1)完成课本练习九1——4题。

(师视情况反馈答案)(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 )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熟练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力性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4、学习重点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5、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6、学习方法指导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探索物体的具体位置。

二、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独立完成(行)7 6 5 4 3 2 12 3 4 5 6 7 8 9 10 (列)小军家的位置在图上的第 列第 行,请用数对表示( , )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3和例题4。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小组交流反馈,教师组织学生反馈出正确答案。

(3)归纳小结:学习了这两个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试着填一填在方格图上,东西(左右)移动,( )变( )不变; 在方格图上,南北(上下)移动,( )变( )不变。

3、提升练习(课堂作业) (一)标一标,连一连。

(行)9876542 1 23456789 (列)(1)在上图中分别标出下列各点。

(5,8)、(4,6)、(5,6)、(3,4)、(2,2)、(5,2)。

(2)顺次连接上述各点。

(3)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部分,看看像什么?(二)填一填。

(行)5 4 3 21 2 3 4 5 6 7 8 9 (列)(1 )列第( )行,表示为( , )。

(24格,再向左平移3格后的位置,表示为( , )。

4、课后复习作业(1)完成课本练习九5题,6题,及思考题。

(师视情况反馈答案)(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 )翠屏区凉姜中心校2012学年度(下)学教案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学生姓名: 班级: 课题:三角形 课型:新授课 课时:4课时编制人:邹兰 审核人: 郭庆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出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2、 能力性目标: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并会在实践中应用。

3、 拓展性目标: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4、 学习重点(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5、学习难点学会画出在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6、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独立完成(一)填空。

(1)由()条()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条边,()个角。

(3)三角形的底和高互相()。

(二)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打“√”。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1。

完成以下问题。

a、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三角形()。

b、三角形的共同特征:有三个()、三条()、三个()。

c、由3条()围成的图形叫做()。

“强调为什么用‘围成’”,即首尾顺次相连。

d、对三角形的物体施加外力,它的()和()都不易变形,因为三角形具有()性。

列举生活中利用这个性质的建筑物或生活物品有()。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2。

a、教师强调折叠中的注意事项,学生自己动手。

b、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c、三角形的高与底()。

(3)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作业,小组交流反馈,教师组织学生反馈出正确答案。

3、提升练习(课堂作业)(一)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按要求画三角形。

(1)有一个角是直角。

(2)有两个角相等。

(3)三个角都是锐角。

(4)有一个角是钝角。

(三)在右图正方形中画两条线段,怎样画三角形的个数最多?画一画。

(四)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个()个(五)画出下面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底底底(六)小白兔要给自己的胡萝卜地围上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呢?你知道原因吗?A B4、课后复习作业(1)完成课本练习十1——5题(师视情况反馈答案)(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2、能力性目标:会应用发现的结论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拓展性目标:让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4、学习重点a、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5、学习难点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并加以验证,进一步感受这一结论的真实性。

6、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二、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独立完成(1)量一量以下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三条边长度可能(),两条边的和()第三条边。

(2)算一算下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度。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3—例题5,按以下要求完成。

a、例题3,师引导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并小组讨论几根小棒可以摆出三角形。

b、例题4按书上要求完成,师生讨论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数学概念。

提示:两边表示三角形任意两边,尤其注意“三角形两条短边之和也必须大于第三边”。

c、例题5按书上要求完成,选用“量一量、算一算、折一折、撕一撕、拼一拼”等方法小组讨论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数学概念。

(2)按要求完成课堂活动作业,小组讨论,师生反馈结果。

3、提升练习(课堂作业)(一)书上练习十一1题、2题、4题、5题。

(二)填空。

商店bca学校小明家小明放学回家有两种方案:(1),(2)。

走条路最近。

(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1=55°,∠2=60°,那么∠3=()A、50°B、60°C、65°D、75°②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1=32°,∠2=46°,那么∠3=()A、92°B、86°C、112°D、102°(四)看图计算,答案写在图下的括号内。

?? 38°115° 60° 50°65°65°?? 38°()()()()(五)已知∠1, ∠2, ∠3是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①已知∠1=35°,∠2=50°,求∠3=?②已知∠1=90°,求∠2+∠3=?4、课后复习作业(1)完成课本练习十一3题、6题、7题、8题及思考题。

(师视情况反馈答案)(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第3课时: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1、基础性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活动和操作活动,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

2、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概念。

3、拓展性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4、学习重点能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