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黄羊》教学设计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重点读准“祁黄羊中军尉晋悼公解狐压根儿落下了毛病”;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以课文中心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支点,通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4、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这一单元里,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认识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刘备,我们认识了大智若愚、拒收礼物的公仪休。
他们犹如夜空的星辰、始终照耀着我们,感动着我们。
今天,我们学习又一篇感动人心的课文——(板书并要求学生书空)祁黄羊。
师: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读过。
能读准这些词吗?
出示:祁黄羊中军尉征伐落下毛病
晋悼公准许辞职合适接替推荐举荐郑重慎重
教师引导逐组朗读——1、纠正不准的读音;2、点拔:“推荐”与“举荐”是一对近义词,“郑重”与“慎重”不一样。
(慎重,小心谨慎地思量,深思熟虑,侧重于内。
而郑重是严肃认真,多指表情凝重,侧重于外)。
二、初读(课堂上的初读,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初读”)
师:这些“拦路虎”都读准了,再来读课文也就容易了。
下面请同学认真地读一篇课文,读了完课文,把书放下,要养成一个“掩卷沉思”习惯,思考这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把它画出来。
然后再思考,根据这句话,课文可以分成哪几段。
在书上作个记号(双斜线),明白吗?开始读——
教师巡视,点拔,提示学生分段没有统一的答案……
三、读书、交流
师: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们是怎么分段的?
a1-2;3-11;12
b1-2;3-7;8-12。
c1;2;3-7;8-12(学生说出段意即可)
师:这则故事不像《三顾茅庐》那样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它就是由简单的人物对话构成的,但听同学们的分段,我忽然发现它也有一个清晰的过程。
有起因,有发展,有波折而且还一波二折呢?
师:谁来读‘事情的起因’
师:谁接着读‘波折中的第一波’。
(鼓励学生多读一句——读到不久就去世了)
师:可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谁着读。
(注意随机指导学生读好书——注意人物的语气等!)
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练习并指名复述
师:飞将军李广因为卢纶的一首诗《塞下曲》而妇孺皆知,三顾茅庐的刘备因为罗贯中的笔而家喻户晓,与他们相比,祁黄羊的知名度可差远了,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祁黄羊,领略他那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无私精神呢?只能*我们同学一而十,十而百地讲,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大家愿意自己试试吗?
五、指导生字书写布置家庭作业(课后习题3)
重点指导:伐(斜钩挺直)、晋(中横拉长、托上盖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人物对话,感受祁黄羊一心为公的形象。
2、深入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含义
3、对祁黄羊这一历史人物有自己的评价。
一、导入:
课前板书:(四个历史人物——祁黄羊、晋悼公、解狐、祁午)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祁黄羊》这篇课文,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历史人物,谁大声地读读。
祁黄羊与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的故事是围绕一件什么事展开的。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中军尉!)
师:这则历史故事是在对话中展开的。
落在纸上的对话,是没有语调,没有表情,甚至也是没有感情的。
所以,记录的人想出了一些补救的办法,那就是提示语和标点。
下面,就让我们默默地在想象中倾听他们的对话,注意人物
的提示语,注意句子中的标点,或许你会发现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体验地别人错过的一份情,感受到他们那颗跳动着的心——别忘了用笔留住你的发现!二、默读批注
师巡视、点拔
1、悼公的两段话始终是:?+!(细细体会其中的情义)
2、郑重(表情严肃)
3、就照你的意见办!(无限的信任)
4、如此出以公心(如此就是“这样”,哪样呢?“如此”可以去掉吗?加强了语气)
5、看来(为解狐不能接任中军尉一职而感到深深遗憾、惋惜)
6、只有(非祁午不可)
7、压根儿没想(仇敌、父子关系不复存在,那此时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交流、练读
师:从?!可以看出悼公的语速、语调是富于变化的。
从这种变化里,你能感觉到什么?
师:与悼公相比,祁黄羊说话时的语速、语调有什么特点?(不慢不变、平缓)
师:如果说悼公是因为“深感意外”,是因为“十分惊讶”而表现出这种语速、语调,那是什么让祁黄羊始终保持着一种“语速、语调”呢?(内心平静,问心无愧——读他的话)可是在别人眼中他是问心无愧的吗?愧对父亲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可谓不忠;愧对自己徇私情可谓不忠。
师:(结合板书,“天平”)掂量的是什么?(军事才能)托
举的仅仅是一个中军尉吗?(他托举的将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仿佛不能有丝毫的误差。
天平的指针始终对着谁?(君、国)师: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可敬可爱的英雄,他们一心为公,唯才是举,为国家推荐优秀人才,让国家走向了强盛。
祁黄羊只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今天,我给同学们推荐一位同样可敬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毛遂——课后请同学们读读他的故事。
我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感动,许多收获,有兴趣的可以把你的收获写成一篇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