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_生物科学动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一):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摘要:目的: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方法:实践探索法。
结果:构建了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技能培训——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分类鉴定——防腐保藏——效果检查——成绩评定”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目标责任制的教学模式。
结论: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科学;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一门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发育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之一。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如何进一步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培养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对动物种类识别和鉴定,认识动物的特点,了解其用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为保护和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做好知识与能力储备,是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就这一问题,许多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和研究,如赵格日乐图等研究了“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1],杨晓杰等“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
近年来,我们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以下方面对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动物学课程主讲教师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意义和实习内容,建立组织(明确实习领队、指导教师对实习班级分组)保障、落实野外实习经费、确定实习地点和实习时间、强调实习纪律、明确实习成绩考核方法。
实习计划的制订,保证了动物野外实习有序进行,为达到实习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2.构建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2.1开展技能培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多年来,学生对实习前的技能培训不怎么重视,相关知识积累较少,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对动物的习性、特征、采集方法比较生疏,理论与实际脱节比较严重,需要强化训练。
从2010年2009级生物科学(1)班动物学野外实习开始,在学生到达实习地点安顿好食宿后,采用ppt课件与实际操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动物(主要是昆虫)标本采集工具的认识和使用、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形态识别等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特别是现场示范教学,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收到立竿见影的实习效果。
2.2野外标本采集组织形式探索野外采集是实习最重要的环节,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都是分成小组,每组制作2~3个毒瓶,采集到的标本统一处理存放,统一记载。
这样做每采到一个标本,要送到专人保管的毒瓶处理,还要给记载的同学报告。
由于标本集中处理和存放,是谁采集的容易弄错,这使实习效率低,几天下来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持续保持。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2012级生物科学(1)班动物野外实习时,对野外标本采集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采取以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采集的数量、种类与成绩挂钩。
具体做法是:每人准备一个毒瓶和采集工具,全组统一行动,在野外采集——标本处理(毒死)——记载——保管(标本保存)整个过程都由个人完成。
对于不能人手一份的工具,由组内同学调节交换使用。
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采集标本的效率和实习效果,使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保持旺盛的精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3标本制作、分类、鉴定组织形式的改革采集到的标本必须及时进行整肢、展翅、填写采集签和干燥,然后进行分类鉴定装箱防腐保藏,这是一个细致和需要理论指导的工作。
传统的做法是由全组同学集体制作、分类和鉴定标本,同学们称之为“吃大锅饭”,这样做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但是,这样做责任不明确,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不是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技能为目标,而是敷衍完成任务,马虎应对,没有建立责任机制和缺乏成就感的认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常常标本制作到深夜才把当天的标本整理完,但制作的质量还不能完全保证,分类鉴定错误较多。
针对这一问题,在生物科学专业12级(1)班学生进行动物野外实习时,在上述标本采集新举措的基础上,每人一个大号(约30×40㎝2)标本盒,实行自己采集的标本自己制作、分类和鉴定、填写标签、装盒、防腐的个人责任制,建立责任联动机制,制作的质量、分类鉴定结果正确与否和成绩挂钩。
同学们称为“包干到户”。
这样做,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责任心明显增强,标本的制作质量合格率显著提高,促进学生对标本整肢、展翅技术达到熟练掌握,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4实习效果检查及成绩评定改革实习成绩考核通过多年的实践,建立了实习表现占30%,标本采集、制作、鉴定占30%,标本识别占20%,实习小结或专题报告占20%的评价体系。
多年来都是由指导教师一人按这个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效果检查。
由于实行实习任务个人目标责任制,对实习效果容易量化考评,同时也需要建立与任务挂钩的联动机制,因此在2012级生物科学(1)班探索形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
即实习表现由全组同学不记名按百分制进行考核评分,取平均分为此项指标的成绩;标本采集、制作、鉴定、识别由指导教师出题,两位学生互考方式进行。
首先由一位学生检查另一位学生采集标本的数量、种类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检查标本制作是否规范,鉴定是否正确,标签书写是否符合要求,有无防腐药品,放置位置是否正确等,按百分制将规定的任务数分解至每一标本应占的分值进行量化评分;最后从他们自己采集、制作、鉴定的标本中随机抽取10个(去掉标签),说出它们的分类地位和特征,这个过程中,做考官的学生对被考学生回答的问题判断错误将被扣相同的分,指导教师在考试的全程中监督和判别两位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扣分是否合理,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成绩并进行点评;实习小结或专题报告由指导教师阅评给出成绩。
通过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责任心,促进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认真负责的实习态度。
2.5实行实习过程值日生负责制,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野外实习不仅培养学生的动物学学科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长期以来,动物野外实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小组长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协助指导教师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担任组长的学生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实习任务外,还需协助指导教师对本组学生实习工作进行协调管理,虽然工作忙很辛苦,但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
管理协调工作集中到组长一人,其他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未得到培养,综合素质训练有些欠缺,没有达到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
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组织管理形式入手,实行准军事化管理,2011年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小组每位实习学生轮流值日,全权负责实习小组外出采集的准备工作、出发前的整队,工作安排,外出安全的要求、注意事项及标本采集回来的标本整理安排,晚上对当天工作组织小结,总结成绩、指出不足加以改正,每位同学在组织管理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
2.6归纳提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模式与实践,不断改革和完善,对动物野外实习各环节进行整合集成,构建了具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特色的“技能培训——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分类鉴定——防腐保藏——效果检查——成绩评定”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目标责任制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3.小结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工作是动物学学科教学的一个复杂的教学环节,涉及面广,如何有效地改革野外实习内容、方法,提高实习质量,已成为目前许多高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构建的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技能培训——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分类鉴定——防腐保藏——效果检查——成绩评定”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目标责任制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和学生评价,符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动物野外实习,学生都感觉收获大,实践动手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增强,拿着自己制作鉴定的标本很有成就感。
生物科学动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论文摘要:在自然科学本科教育中,理论知识、技术实践与科学素养缺一不可。
以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本科生教学为例,阐述本科阶段生物化学实验的特点及不足,提出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思考,通过实践为生物化学教学实验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物生物化学;科学素养;实验教学;本科教育中圖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 100-02生物化学是一门广泛开设于各高校的农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从化学层面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生命物质以及生命过程[1]。
其中,动物生物化学着重于研究动物体内的代谢活动和化学变化规律[2],从分子水平探究动物健康和营养[3]。
对于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来说,未来大多是从事畜牧养殖等相关工作或接受研究生教育,在具备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之外,还要求学生用科学方法应对科学问题。
科学方法指的是在科研工作中所涉及的逻辑思维、行为方式以及工作准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科学方法往往需要在科学实践中习得[4]。
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把科学方法纳入课程当中,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好铺垫[5]。
一、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一)课时较少,教学模式简单生物化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然而,32个实验课时相对于学科内容来说十分有限[6]。
为了尽可能覆盖生物化学学科的各个模块,几乎所有材料预处理和试剂配制都由实验员和研究生助教提前完成。
同时,授课老师着重讲解实验原理、操作要点等,对实验材料的特点、来源、预处理等缺少交代,因此,学生对实验缺乏完整性的认知,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二)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32个学时中,包括涉及蛋白质、酶、血糖、血脂、维生素C、DNA等验证性实验8个,在这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大部分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即使得到不理想的数据,也因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不能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