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生物科学论文3100字_大学生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生物科学论文3100字_大学生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生物科学论文3100字_大学生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大学生生物科学论文3100字(一):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摘要:植物学(Botany)实验是生物各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既可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

通过植物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该文介绍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生物科学;创新能力植物学(Botany),是生物各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植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科研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植物学课程实践性很强,需要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因此,实验课程是植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它既可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

植物学实验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植物分类与识别的一门学科。

它以室外实践和室内实验相结合,采用验证型、综合型实验与设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层次,观察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形态结构,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植物进化、演化的规律。

通过植物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科学专业侧重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1]。

因此,根据创新教育的内涵特征和高校教育的发展,在植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2,3]。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近年进行了多项改革,摸索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和视频资料传统的植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依靠教师语言、图片描述和示范指导学生。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让学生看视频,学习基本的显微镜操作、徒手切片和临时装片制备等技术。

视频重点突出实验规范操作和关键步骤,让学生清楚观摩,可以重复播放演示。

植物学实验的形态学部分主要任务是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及其形成规律。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展示内容直观、丰富,因此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制作实验课件,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了自己做的鸭跖草保卫细胞内的叶绿体后,播放黑藻的叶绿体视频,通过观看叶绿体环流加深对细胞动态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设计由于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单一且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的基本技能得不到提高。

通过安排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课程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资源调查。

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华南地区的特色植物,如夹竹桃、凤凰木、野牡丹等。

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荔枝和龙眼,学习兴趣高涨。

三、数码互动显微镜的应用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室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网络化教学设施。

显微镜下的图像通过百万像素高清晰度的数字摄像机采集到微机中进行图像处理,并通过网络互动教学软件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教学活动。

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形态结构部分内容多为微观结构,单纯依靠老师对显微镜下图片的描述,学生难以快速找到相应的结构,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数码互动显微镜能够将显微结构以真实、放大的图像展现出来,既便于教师示范讲解,也便于学生观察、学习和掌握,是优化植物学实验教学的理想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观察过程中,学生通常难以找到凯氏带或凯氏点。

通过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屏幕上放大的图片,指导学生寻找内皮层和凯氏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此外,通过数码互动显微镜,学生可以将观察的照片存盘,作为学习和复习的资料。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往教学中,学生实验课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所反映,导致学生过度重视实验报告,反而忽视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因此不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学生实验是一项复杂的表现性活动,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将操作过程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

此外,可以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配制试剂、完成实验并撰写小论文,从多个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学术能力。

五、规范操作在生物学研究中,实验的成败直接受到学生操作的影响,因此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学生从开始进入实验室就要养成良好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手法。

例如,显微镜操作中,要求学生从低倍镜到高倍镜逐步更换,且在物镜转换时,手握物镜转换器,而不能直接用手扳物镜,这样会导致物镜脱落。

六、良好的科研习惯良好的科研习惯可使学生获益终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和科研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植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摆放各物品、实验后如何收拾台面等。

例如,试剂瓶等应尽量摆放在桌子里面,防止不小心碰倒打碎。

剪刀、镊子等工具用完应放回盒子,防止扎伤等。

七、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培养各专门人才。

在大学教育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五种能力的培养,即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精髓。

因此,大学教育中,教师并不仅仅是将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特别是如何自学。

因此,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适当地提问和提出假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适当的引导,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正确思考和学习的方法。

在植物学实验课程“植物的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先安排学生观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会总结出二者的主要差别,如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可以无限生长,因此是无限维管束,而单子叶植物茎是有限维管束,等等。

学生回答完后,再安排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植物,哪些是单子叶植物,哪些是双子叶植物,哪些植物茎粗,哪些植物的茎细,有何规律?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由于是无限维管束,可以进行加粗生长,因此大多双子叶植物茎比单子叶植物的茎粗。

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和课堂安排,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对有限维管束、无限维管束这一理论知识的认识更深入一层,而且由于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1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

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的一项心理潜能。

只有进行创造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笔者通过对植物学实验的改革,提高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大学生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探究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塑造科研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较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我们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条较为科学的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金;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创造良好学术氛围;强化毕业论文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科研素质。

关键词:生物科学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

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开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培养大批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见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使之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这就要求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塑造科研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较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学科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国外高校的科研训练开始较早,如美国等。

自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设“本科研究机会计划”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也陆续开始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尤其是伯克利大学的科研训练方法新颖,成效显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1]。

国内高校近年来也陆续开设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但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领域等多方面问题,在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过程中,应从多种途径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等循序渐进,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高校本科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不应完全以第二课堂形式的来完成,事实证明,课外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存在盲目、短期、不系统的弊端。

应真正将科研引入课堂,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应该提前,贯穿到大学教学的整个环节中,这自然涉及课程教学中渗透科研素质培养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水平,在授课过程中找到课程与科研之间的关联性,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同时抓住与课程学习有关的科研基础环节强化训练,突出和强化对科研基本功、学术规范的传授和培养。

如结合历年来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内容,既传授了知识,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

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统中重要传统的组成部分。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改进,每门课程的实验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已达到30%以上,综合性实验全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了实验综合技能。

设计性实验主要由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药品配制、材料培养、实验实施等主要由学生分组完成,并由教师评定等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