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阐述
作者:秦珊
来源:《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2年第12期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
(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然、社会与个人的联系,重视人类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精神的活动当作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作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所有这些都成为后来的符号互动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
詹姆斯认为,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他专门研究了自我,提出了“社会我”的思想。

詹姆斯探讨了自我的类型,他将自我分为四类:“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纯粹的我”或“抽象我”。

其中“社会我”的意义最为重要,他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

(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鲍德温以詹姆斯关于自我的观点为起点,对之做了修正,他认为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他将人格视为这个无差别的社会我的一种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投射阶段,第二是主观阶段,第三是射出阶段。

(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在杜威的思想中,与符号互动论相关联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社会是由众多的协作团体构成的,人们相互交往和参与的利益有多少,就存在着多少个协作团体。

第二,他主张应将日常生活状况和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这种注重实际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倾向,一直是符号互动论的重要特点。

二、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库利的“鏡中我”思想
库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非常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

他认为,社会学家应特别关心的主题是“精神”与“主观”,因为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特点。

库利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二)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
托马斯的兴趣集中于探讨通过何种过程去重新建立成年人的自我观念。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情景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相互调试的过程是由情景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应。

情景定义恰恰居于客观环境(情景)与行为反应之间,它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

托马斯不仅强调了主观方面,也强调了客观方面。

他认为必须将情景本身和情境定义结合起来说明人们的行为,失去了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

(三)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符号互动的思想到了米德这里才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因此,米德也常被视为符号互动论的创立者。

米德既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客观行为,也强调主观的行为。

米德认为,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的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他将自我视为一个过程或在一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米德区分了“主体我”与“客体我”。

三、二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理论流派,成为可以与功能主义、冲突论相抗衡的社会学派别,是二战后的事情。

(一)布鲁默全面总结与发展了符号互动论
布鲁默明确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个名称。

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

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

人际互动是以符号为媒介来解释或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的。

我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解释总是受自己特定的文化、经历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布鲁默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2.关于符号互动论基本思想的归纳。

第一,他认为人类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根据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

第二,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即人们的态度、观念总是受到他人的影响,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定义总能从他人的定义中找到根源。

第三,事物的这些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修正的。

3.“共同行动”的概念。

共同行动,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的行动。

在共同行动中,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人通过各自的解释、定义而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定义有共同认识时就会出现固定模式的行动。

4.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

布鲁默批评了社会科学中过于依赖预先建立的理论模式和过于讲究调查技术的倾向,主张回到经验世界中去。

他认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就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密切的考察。

布鲁默强调经验主义的方法,极力反对定量的研究方法。

(二)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
戈夫曼的兴趣主要在于研究社会互动,他认为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这些不公开的、隐藏着的社会互动的规律,才使整个社会生活井然有序。

他根据人际互动发生的场合,将互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社会机构”内的互动,一种是没有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

1.对于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他把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因此,他的理论便称作“戏剧论”。

他认为,在互动中,个人的行为由满足自己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他人的要求。

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他指出,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

2.对于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

戈夫曼认为,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人们总是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期给他人留下有力的印象。

他还提出了角色距离的概念,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下转第24页)(上接第11页)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三)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一些人被贴上“有越轨行为”的标签后,他们往往会真地按照标签所定的越轨行为模式去做,结果发展出了更多的越轨行为。

埃德温·勒默特最先提出了初次和再次越轨行为的理论。

勒默特认为,将某种行为贴上再次越轨行为的标签反而会助长这种行为。

四、对符号互动理论的评价
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注重微观的研究、重视对社会生活的考察。

但也有明显的缺陷,忽视了客观实际,没有看到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无法研究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它的方法论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性,否认理性认识的真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