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九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设想】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所选编的四篇抒情性、议论性散文,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从不同角度诠释着生命的内涵,融入作者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思考,篇篇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教学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中认真品味文章的情思和意蕴,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探究有关生命的问题,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精神境界,丰富人文素养;还要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和段落,增加语言积累。

【单篇教学方案】
《谈生命》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变式美读——将课文材料变形、组合,在变化多样的朗读活动中美读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1.自由诵读。

要求放声动情,读准读顺。

2.变式美读。

分步实施:(1)变独段为文为多段成篇,读出思路,感知文章层次美。

本文为“一片作”,只有一段,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你能否按行文思路,将全文一段式变为多段式?(2)变正文主体为两篇小短文,读出画面和情感,感受文章形象美和抒情美。

①分别以“生命像一江春水流动”、“生命像一棵小树生长”为作文题,创编课文第二、三层,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春水、小树的生命历程。

②标出改文中结构对应的语句,组合对诵,体味情感的丰富多样和起伏变化。

(3)变结尾一层为一首哲理小诗,读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感悟文章哲理美。

3.体验反思:围绕“生命,苦耶?乐耶?”这一话题,联系自身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发表看法,引例印证。

方案二
教学角度:专项写读——用读写并用的形式,进行语言专项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1.读一读——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品一品——从用词、句式、修辞、情味、意蕴等角度,拈词品句,体味语言特点。

3.写一写——(1)用哲理的陈述改写,即将文中用比喻形象的描述改为哲理性的陈述。

示例: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只要信心不衰,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2)用形象的描述补写。

以“生命还像……”领起写句,与文中“生命像……”、“生命又像……”句构成排比,形象表述“生命像什么”。

(3)用诗意的语句仿写。

仿“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表达对人生、生命美好的祝愿。

(4)学用任一精美的语句,仿写句式。

4.背一背——背读文中喜爱的语句,加深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

5.比一比——收集有关生命的系列文章,再与课文对比读,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那树》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主题论坛——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畅谈对课文的理解,深层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教学步骤:1.精心导入。

课件展示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或下发书面材料),唤起学生对人与自然命运的关注意识。

2.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3.主题论坛: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两者关系的思考。

学生充分准备,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将发言引向深入。

学生可品读描写大树的比喻句、拟人句,说说大树对人类的贡献,可结合对人类行为的叙述,发表对其所作所为的看法,可就文中引发共鸣的情境或语句谈感受,可围绕“蚂蚁国”奇事对比动物与人类说认识,也可就人类发展与环境牺牲、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阐明见解,还可讲述自然惨遭破坏的实例等等。

课堂收束,达成共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课下摘要整理发言,集纳素材,写一篇读后感。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读文改写——通过创造性的改写促进对文本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1.简介作者及其散文独特的创作风格。

2.读文。

层进操作:(1)读熟——复述那树的生命历程。

(2)读懂——体会那树的性情品格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读透——领悟那树的深层寓意。

3.
改写。

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大树的故事,我们能否以树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改写呢?师生商讨改写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

提示改写要领:变客观叙述为主人公(树)的内心独白,变含蓄的表情达意为直接的真情告白,可沿用顺叙也可变化方式,注意材料的取舍,适当展开联想与想像,总之不要脱离原文,不要违背原文,不要拘于原文。

改写,交流,评点。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穿插式助读——有机地穿插相关资料来带动对课文的学习。

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课前预习。

2.进入课中学习。

(1)穿插一:用地下森林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学生走进课文。

学生观赏地下森林图片或音像资料,口头描述眼见之景,感性认识地下森林。

(2)穿插二:用刘真福著名的赏析文标题“景美、情盛、理深”作主题词,引学生深钻课文。

刘真福先生曾以“景美、情盛、理深”高度评价这篇散文,你认为文中的写景“美”在何处?表达的情感“盛”在哪里?引发的哲理“深”又何以体现?学生反复寻读品味,圈点勾画。

(这一环节结束时,还可穿插刘真福先生的赏析文片段,作欣赏品析小结。

)(3)穿插三:用“研讨与练习三”(或网上下载)介绍地下森林的说明文字,引学生拓展课文。

可参照“研讨与练习三”实施。

(4)穿插四:以诗人杨炼的诗《地下森林》,引学生回味课文。

重点就诗中的想像与情感,比较课文谈感受。

3.课堂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摘读评点——根据个人喜好,自由摘读喜欢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主要教学步骤:1.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理解内容: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怎样的主题。

3.摘读评点,赏析语言。

(1)任选角度,说说对这篇散文语言美的体会。

课文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句式多样美(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流畅匀称的长句,简练精美的短句,回环复沓的句子……);词语选用美(叠词、修饰性的形容词、拟人化的动词……);人称变换美(第二人称的换用);情感渗透美(融情于写景中,情贯串叙事中,以问句的形式倾注,借亲切的称呼加强……)。

(2)分类摘读喜爱的句子和句群,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上评点。

(3)全班交流。

鉴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可适当引导启发,在交流中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人生》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课文补白——读出文章空白,填充补写,拓展课文阅读空间。

主要教学步骤:1.多种形式读课文。

2.理解文意:概括文中四大场景和三种人物的特点,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3.用“补白”法深读课文。

(1)学法点示:一篇文章中,作者没有写的地方,往往留给读者思考余地和创作空间。

“补白”就是读出这些容易忽略的“空白”,并加以填补。

(2)学法实践:①本文只举例性地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们能否用更多的画面场景和更多人的形象来表达丰富的人生呢?②本文说理形象,语言耐人寻味,我们能否补充充沛的事实增加文章说服力呢?生活中“挖掘坑道”者、“征服广阔领域”者、“在工场劳作”者很多,请各举几例。

③本文描述三种人群的生活场景,寓情感态度于字里行间,我们能否在文章结尾增添一段文字,总说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情感态度或对人生的看法呢?(3)成果展示,学法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质疑探究——对课文主动质疑问难,并尝试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主要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

鉴于译文的“异域”性,重点强调朗读的流畅,读后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2.自主质疑。

学生就课文内容、结构、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提出疑难。

教师鼓励学生读课文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3.合作探究。

学生踊跃提出疑难,教师迅速筛选出普遍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整理归类。

可分如下论题,小组合作探究:语意探究(难懂的语句、形象说理的语句、蕴涵丰富的语句……);写法探究(比喻说理、夹叙夹议、以小见大……);意图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的人生态度……)。

4.交流评价。

各小组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各抒己见,教师即时评价。

5.延伸思考:学完课文,对照自己,想想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