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 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 (2)理学的修养论:强调:仁;核心是正君心 (3)社会政治理论: 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
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 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
知识点拔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 柔能胜刚。
小国寡民的社会
成就呈现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说
明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 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 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 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内容概览
百家争鸣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 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汉武帝
董仲舒
学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 习 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体会汉代儒 要 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统一观念的认同。 求
讲一讲
你能给大家讲一 讲‚苛政猛于虎‛的 故事吗? 这个故事反映了 孟子的什么思想?
师生互动
如何理解荀子所提出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和‚制天命 而用之‛等观点?
——《荀子· 天论》
师生互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 加完备。
领域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内容
‚道‛是最高的哲学 概念;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但可以互相转化
‚无事取天下‛
思想评价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 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有消极的因素
思想概括: 理论来源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感知: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 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 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二程)
程颢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程颐
知识小结
儒学的兴起:
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 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隋唐)的主要内容,进 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朱 熹
程颢
陆九渊
程 颐
学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 习 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 要 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 求 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 本专题主线十分清楚,就是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的大致经过及其发展变化, 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特色。 • 本专题的难点:专讲中国古代思想史,涉及人物和概 念较多,内容也比较艰深.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尽量 讲生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是最大 难点。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 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 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想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士”阶层活跃 私学兴起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攻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感悟
“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 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 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拔
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1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秦
系统
完整 蔚然大宗 人数之多 沉重 打击
汉
成为 正统
?
“焚书坑儒”
?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感知
背景: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
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的新儒学
与国家大政。
表现:(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2)倡儒: 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 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法 观点主张 非 家 子
发展趋势
作 用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点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汉代成为正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 宋明发展为理学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学 习 要 求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 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 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 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变的价值。 本课的主题是‚百家争鸣‛,学习时应结合以往所 学 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和阶 段特征,理解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及 其 意义。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
说 明
要准确理解本课中的‚兴起‛之内涵,将本课的内 容放在整个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 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 ‚‘焚书坑儒’的批判‛和‚东汉太学生议政运 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为课外阅读内容。
内容概览:
儒 学 的 兴起
春 秋 战 国
孔子 创始人
孟子 发展 荀子 改造
董仲舒像
(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知识点拔
思想主张
1、‚儒学独尊‛
作用
思想统一、国家安 宁,中央集权
君权
2、‚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服从统 ‚天人合一‛ 天 = 君 治;爱护百姓 ‚天人感应‛
3、发挥儒家仁政 忠君 思想 4、‚三纲五常‛ 减轻负担,缓和矛 盾,改善生活 为人处事标准
基本脉络
课程标准指出: 《历史(必修三)》这个模 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 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 重要内容‛。实际上就讲古今中 外文化史。 以中国和世界历史中思想、科 技和文学艺术发展的典型史实为 主要内容的模块,其专题的排列 采用了先中国后外国,先古代后 现代,先思想理论后科技和文学 艺术的方式。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守 株 待 兔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说 明
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内涵。如 感兴趣,可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课外读物,以帮助理解。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复兴运动‛和‚周敦颐与张 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 为课外阅读内容。
内容概览
宋 明 理 学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4.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发明本心‛
(1)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思想概括
宗旨、核 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