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
宋明儒学的新发展——理学的产生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条件:
(1)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
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
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2)经济条件:中国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
制度的严重阻碍;
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3)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
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
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
理论体系;
西方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质: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
范畴;
西欧启蒙运动的主张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
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
概述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地主阶级: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农民阶级: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吸收利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阶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改造)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打倒孔家店”)
中共(无产阶级政党):文化大革命时期:否定了儒家思想;
改革开放后:批判地继承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道德规范意识”(“仁”)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的道德意识。
“以德治国”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有利于今天政治建设、“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4、“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礼”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7、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日、韩、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大)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三纲五常”,束缚了人们,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宣扬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宣扬等级制度,愚忠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