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5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考纲阐释
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内容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 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常 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词(重点掌握 考纲 但不局限于考纲所列的 120 个常见文言实 阐释 词);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 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选文在字典中的 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 而不是识记。
1 .同音通假。同音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例如:蒲苇纫 ( 纫,通“韧” ) 如丝。 ( 《孔雀东南 飞》) 2 .双声通假。双声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例 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 “纳”)。(《鸿门宴》) 3 .叠韵通假。叠韵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例 如:举酒属(属,通“嘱”)客。 (《赤壁赋》)
4 .形近通假。形近通假指的是通假 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形体相近。例如: 说(说,通“悦”)怿女美。(《静女》) 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 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 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 如“蚤”可以通“早”,但“澡”和 “枣”就不行;“县”通“悬”,但 “玄”、“旋”、“璇”就不行。也有 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 假字。如“李广详死”、“箕子阳狂” 中的“详”和“阳”都通“佯”。
3.词义转移 (1)表示甲事物转移为表示乙事物。如“泣涕 零如雨”( 《迢迢牵牛星》)的“涕”,古义指眼 泪,而非今义鼻涕。 (2)由甲意转移为乙意。如“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曹操《短歌行》) 的“烈士”,古义指有 抱负、有操守的男子,今义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献 身的人。 (3)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老 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的“走”, 古义为跑、逃跑,今义为行走。
(四)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词是由两个同义或 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 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 这就是偏义复词现象。 1.词义相对的偏义复词。例如: ①昼夜勤作息 ②去来江口守空船
2.词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例如: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意偏在“姥”,
指婆婆。
2007~2014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 况一览表 年份 考查情况 2007 年 质、善、玩、录 2008 年 振、收、造、悦服 2009 年 奇、起、诛、弛 2010 年 语、委、识、恙 2011 年 苦、纵、官、抵 2012 年 擢、豁、举、卒 2013 年 第、推、绳、知 2014 年 素、论、持、决
考点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分布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本考点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 多义,考查最多的是一词多义,其次是词类 活用。2013 年全国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 几乎都能和考生熟悉的课内知识相联系,考 生总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因此考生应熟练 掌握课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考纲规 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应该加强记忆其容 易混淆的词义。2013 年全国高考都考查了 文言实词,所考查的文言实词都是常见的, 应该说难度不大。但是考生平时复习时,只 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 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也应引起高度重 视。近几年广东实词题型稳定,实词的考查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单独命题考试;②在文 言翻译中综合考查。所以对于实词除了理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答案】B B项中的“论”的意思是“衡 量”“评定”,常见词有“论 罪”“论功行赏”。
借题发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需 要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 结合起来。如联系课文中已学文言实词的 相关知识,再结合卷中词语所处的特定语 等进行推断,许多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4.词的古今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不同,表现的意思也不一样。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的“爪牙”,古
义指“兽类的脚爪和牙齿”,无贬义;今义喻指 坏人的党羽,属贬义词。又如,“先帝不以臣卑 鄙”(《出师表》) 的“卑鄙”,古义为“低微浅 陋”,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是品质恶劣,属贬 义词。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 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 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 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 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 考的热点。以《逍遥游》 为例:
3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
同,词义也不同。例如: 作动词,意为“恢复”。)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 《孔雀东南 飞》 )( “复”作形容词,意为“双层的,夹 层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师说》 )( “复”
练习:下列名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如)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不真,与“真”相对)
境,运用“成语联想法”、“温故知新法”
【例 2 】 (2013 ·广东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 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 让。„„ „„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 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 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 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解析: C. 绳:名词用作动词,约束、 制裁。 答案:C
借题发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来确定实词义项,考虑加点词的解释与前 后的词语是否搭配,在词义的轻重、范围 的大小、感情的褒贬等方面是否恰当,力
求做到“信” ( 忠实于原文 ) 、“达” ( 文
辞畅达)、“雅”(有文采,简明优雅)。
【例 3 】 (2012 ·广东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题目。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 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 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 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 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 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 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意偏在“兄”,
指兄长。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忘路之远近 3.昼夜勤作息 4.死生,昼夜事也 5.孰与君少长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7.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能谤讥于市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的能力。C.举:兴起,发动。 答案:C
偏义复词
一、文言实词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文言文中,常常有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代替本字的现象,这就是通假现象。如“具” 通“俱”、“惠”通“慧”、“直”通“值” 等,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应该联系上下文去理 解,切莫望文生义。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 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 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 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四 类:
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 错误的一项是( B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智) B.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用)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曝)
【解析】信,通“伸”,伸张 【答案】 B
(二)一词多义
1 .由本义发展,产生引申义、比喻义等。
“负”,本义为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 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例如:
A.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绝粮食)
B.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 C.古之学者必有师(读书求学的人)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因果关系)
【解析】
“绝食”是词义演变了。“小学” 古是“小”和“学”两个单音节词相 连,今义则是一个双音节词;“学者” 古义是泛指求学读书之人,今指有专 门学问之人,词义缩小了;“所以” 古义表示“……的原因”或“通 过……的途径、方法”,今表示结果, 词义转移了。
名题导练
【例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 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 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 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 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 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词语 古义 志 之 记载 到……去
例句 志怪者也。 奚以之九万里而 南为。
今义 志向、志气 常作代词、 助词 不出所料 连词 恶劣、凶恶 不为人知
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 也。 恶 何,疑问代 彼且恶乎待哉。 词 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
例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理解 错误的一项是( D )
例: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 “早”)(《鸿门宴》)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 宴》)(“倍”同“背”) 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石钟山记》)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 同“授”)(《师说》) 5.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 “俯”)(《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