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可编辑ppt
16
3、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 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利用通假字知识,来推断音同音近或形近的通假字等。
(2000年高考11题)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积累 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 扩大实词量。
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 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 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 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 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 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推断 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
的词义。
可编辑ppt
12
2、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 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 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 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可编辑ppt
13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 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 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
可编辑ppt
15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dá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
传》)
【推断】 “疾痛惨怛”分别陈述几种情况,译 为“疾病、痛苦、凄惨、惊恐”,那么, “劳
苦倦极”也是四种情况。“倦极”不能译为“疲 倦极了”。倦是一个词,极是一个词。我们联想 到“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极”指极端的 情况。 “劳苦倦极”可译为“劳累、辛苦、疲 倦、困惫”。
可编辑ppt
9
②《石钟山记》: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 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推敲】: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知道石 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法用 文字记下来。因此应理解为“记载”。
③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可编辑ppt
11
⑤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02年全高考第16题)
【推断】“知”字如译为“知道”或“了解” 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不知道”与“不了 解”是不可能“皆为尽哀”的,这里只能翻 译为“熟知”,“不熟知”即一般了解,也 “皆为尽哀”,可见李广深得人心,这样翻 译才合情理。
可编辑ppt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从复词表达的实际情况来自便可白公姥,及时遣我归
来判断;
如何辨析:
从逻辑上去判断。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练习: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
死生,昼夜事也
2、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题》
3、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可编辑举pp翅t 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2、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4、燕军扰乱奔走。
偷:苟且、马虎
5、无乃尔是过矣。
扰乱:惊扰、混乱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注:1、未注意语境
2、以今义代古义
3、对义项掌握不全面,以常见义代冷僻义
4、对通假、词类活用掌可编握辑p不pt 准
2
5、望文生义
积累和推断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
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
寻求)。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可编辑ppt
14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篡改
赞同
可编辑ppt
10
④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 “将兵”:将领和士兵 (2002高考题) “将”可当动词“率领”讲,也可作名词“将 领”讲。 B项对还是错?
【推断】 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可见是李广对部下的关爱,带兵有 方,说的是他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 领和士兵。所以B项错。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lzszgfljm@
可编辑ppt
1
1、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赖有声。 推断:
借书,借一本几本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况且, 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是什么珍本秘籍,一般是 用不着去借的。所以,“借”应当理解为“积”,是“堆叠” 的意思。
7
三、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六法
1、语境分析法 2、结构互训法 3、语法定性法
4、联想推断法
可编辑ppt
8
1、语境分析法
①《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授衣是“奴隶主授给奴隶衣服”,还是“交 给缝衣服的任务呢”?
【推敲】://不少书上将“授衣”注释为“分发寒衣”。 这是值得商榷的。《七月》是反映奴隶的辛勤劳动和痛 苦生活的诗。联系本诗的这一主题,“授衣”宜理解为 “奴隶主把缝衣的任务交给奴隶”为好,而非分发寒衣。 不然不符合奴隶社会的情况,也与诗中“无衣无褐,何 以卒岁”矛盾。
3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可编辑ppt
4
【知识网络】
破音异读
0、异读字 通假异读
古音异读
1、通假字 2、偏义复词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可编辑ppt
5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君子生非异也 4、赢粮而景从 5、举酒属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 别字。通假的原则是音同,如不全同,也要近似, 声音相差很远,一般不能构成通假。
可编辑ppt
6
二、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做 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