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论文一.陶艺欣赏部分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东方绚烂的文明财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都在世界范围内广受人们关注。
也是出于对陶艺的喜爱和好奇,这学期我选修了陶艺欣赏和制作这门课程。
在为期五周的理论课上,老师带领着我们追随陶瓷艺术的足迹,从距今8000-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开始,我们逐步揭开了陶艺神秘的面纱。
陶艺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夏商周的辉煌——釉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越窑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宋代的五大名窑、元明一枝独秀的景德镇、明清幽谷古镇宜兰、以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景德镇时代。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特点主要是:风格以写意为主,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次建筑的喜欢、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
同时,陶艺是一种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
理论课所介绍的陶瓷艺术主要分为新时代的彩陶、秦汉陶俑、唐三彩、四大名窑、景德镇陶瓷、元代青花、紫砂几个章节。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秦汉陶俑、唐三彩和元代青花,以下重点介绍这三章的内容。
秦汉陶俑所谓俑,是以木或陶等材料制作的人或物的雕塑作品,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
俑大约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人殉极其残酷,在商和西周非常盛行,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
同时,由于战乱,人口密度迅速降低,这才有了俑的出现,来代替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
1.秦俑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目前已挖掘出3个俑坑。
一号坑是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二号坑是以骑兵和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是统领一、二号坑的指挥部。
秦兵马俑主要有将军俑、武士陶俑、跪射俑、牵马俑等等,这些兵俑特点是高度写实,对人物面部特征的刻画尤为重视;规模宏伟,阵容严整,形体伟岸,数量巨大,造型具有一定类型化。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
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
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
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
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
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
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
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
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
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
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
秦兵马俑具有非常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表现了其趋势磅礴的艺术造型和布局,体现了秦一统天下的强大声威。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2.汉俑汉的陶俑,以军队形象出现,显然是受了秦俑的影响。
汉随秦制,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秦朝的传统,在陵墓制度上,自然也要效法之。
但仔细比较,二者又不尽相同。
秦始皇兵压六国,削减诸侯,各国反抗势力犹存,他时时刻刻要防止东方六国的叛乱,不仅在生前,就是在死后,也需用秦国虎狼之师惮压之。
汉文化同秦文化相比,更多的是自信、自强,它不需要像秦始皇那样的担心与忧虑,其兵马俑的出现,沿袭了传统,但内涵又不相同。
它更多的具有仪仗性质,是皇帝皇后、王公贵族地位、权势的象征,更多的具备享乐的成分。
如安陵、霸陵随葬墓中大量女侍俑、乐舞俑、动物俑的出现,都能说明这一问题,从俑的表情来看,这里没有临战前紧张的状态,而是轻松愉快,好似陪同墓主人出行游玩。
汉俑的特点是一般只注重外形表现和对具有表现心理内容的塑造,以及对内心世界集中体现的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不注重细节轮廓的雕刻;且身材娇小,动态丰富。
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
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
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
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
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
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的主要艺术特点是:釉色绚丽奇幻,饱满且生动;形体比例协调,雄浑大气;性格特征或者动态特点刻画准确,意气风发,个性张扬;敢于吸收外域文化,而显示出浓郁的异国情调。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在人物塑造方面,较为有名的是唐三彩骑马狩猎俑、唐三彩才仕女俑等等,在动物塑造方面,马河骆驼最为人注目,这一方面反映了唐人的喜好,同时唐代对外交流广泛,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马和骆驼作为这条古道上的必需的交通工具,担负着重要的运输任务。
其中,三彩陶马、三彩仰头马、三彩骆驼载乐俑等艺术品较为出名。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
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洛阳人在传统唐三彩造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平面唐三彩,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元代青花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
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
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的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以下做一些著名的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双鱼莲花纹瓷盘该盘为元代景德镇窑产品,折沿,圈足,胎质致密洁白,胎骨厚重,形体巨大,釉面十分光亮,底部无釉呈火石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