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及构思立意

2.3.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及构思立意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 衷的一首七绝。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 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 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 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 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渲染
“渲染”一般是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 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 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 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 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 到渠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分析。
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 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与下文描写的 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 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赞许燕昭王招贤纳 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试析“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一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及 表达效果。
反衬。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 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斜阳下小 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透过暮霭深树, 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 幽而不暗。(分析)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 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
就是利用其它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作为陪 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 被陪衬事物更加性格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 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 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正衬
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 则景哀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结句高 昂乐观,境 界顿开,表 达对未来的 期望,实现 理想的向往。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 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 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 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 的愿望,点明主旨。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①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①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 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 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12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 写于隐居期间。
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
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
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反衬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丼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语句两种。用 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 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 或化用前人诗文语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 境,促使人联想而寓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 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 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结句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 因为离别在即,所以诗人在饯别宴会上听到的 作为助兴的音乐越是悦耳,内心就越是感到一种难 舍和难受。详分析 这种以喜相送反衬悲离的结句,渲染了诗人与 当地民众的深情厚谊,使得诗意余韵不尽。谈效果, 表情感
醉落魄〃咏鹰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 袒貂裘,略记寻呼处②。男儿身手和谁赌③,老来猛气还 轩举④。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甲午江行 南宋 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此诗是作者在长江行次见南宋军容而作,表达了作者对消灭 金国恢复国土的憧憬。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丽收复中原,还我 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桃源”“避 秦”“渔郎”“问津”等语,都出自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作者身逢改朝换代,眼见异族入侵,无 力回天,只好沉潜隐居,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正流露 了作者这种重名节、弃荣华的高洁情怀。诗人通过 用典表现自己不与元朝合作的决绝态度。
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4.本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 简要分析。
猛无畏、志存高远(勇猛、矫健也可)的形象。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 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 而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 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 比,请简析其作用。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 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 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
简析这首清词结尾两句的表现手法。
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 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 “深山”、“夕照”、“秋 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 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 怅之情。
诗歌鉴赏 之表现手法
命题揭秘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 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 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 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 象征、渲染、烘托、用典等。
对于“鉴赏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
注:①堵:量词,座,一般用于墙。 ②袒:裸露。 略记:大约记得。 ③赌:较量输赢。 ④轩举:高扬,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鹰的形 象?请作简要分析。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首词上片没有全部直接写鹰, 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
所。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
何以思归?这便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 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 此诗乃当时所作。 请简析诗的结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 诗人抒发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
烘托
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 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 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 说明听众完全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 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用的是 烘托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 之构思立意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
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
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包括以小见大、卒章显
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照应。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 情怀。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明手法)词 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 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详分析)用 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 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 力。(效果情感)
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 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 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 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