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小学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联系

浅议小学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联系

浅议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东怡小学:唐蔚
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有密切联系而且具备很多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优势。

我将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浅谈。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
一、小学科学能够担负起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科教学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认真对待和发展小学科学教育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小学科学科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有着知识面丰富,学生有兴趣学习的优势,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比较合适的载体。

这是其他单一知识学科不可比拟的。

“联合国大会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人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

”这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概念的重要性的。

“我们丰富的多样性是我们共同的力量”——约翰内斯堡宣言同样强调了其重要性和文化多样性。

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应该是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的,它吸收和利用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如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经济和政治等。

小学其他学科领域都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如数学就是研究数学知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想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当中,就需要已小学科学科为切入点。

其他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足以独立承担起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任务。

小学科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领》中提出的可持续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主题包含: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两性平等、健康促进、环境保持与保护农村改革、人权、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和平、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文化多样性、信息与通讯技术。

从研究主题中不难明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质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系,即协调“人与地”、“人与人”的关系。

科学教学内容与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相关,不论从系统性还是丰富度,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可比拟的。

而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这就是强调“人与地”、“人与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可见,小学科学改革的趋势是朝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小学科学科中的教学实践
1、强调学生主体性和老师主导性。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视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能按预先备好的教案牵着学生鼻子走。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含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儿童的学习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但教师不能够任由学生思维发散下去,否则会变成“放羊”。

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事更加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

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角色。

科学教师教学主导技巧在于:“引导”注重“隐导”使学生的“主动”防止“盲动”。

如上实验课时,一定先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方法及其操作过程,以及可能的实验结果。

才能够让学生完成实验。

例如:我在上小学三年级科学《研究土壤》这一课时,有学生认为土壤中可能含有空气,理由是空气无处不在。

我让学生们设计实验来证明土壤中空气的存在,很多学生难以设计出好的方法。

如果此时任由学生自己实验,相信不断不能证明土壤中空气的存在,还可能会在课堂上制造出麻烦。

因此,我让学生们回忆上节课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结果。

很多学生都说,在液体里面会有大量气泡出现。

如是我告诉学生空气就是以气泡形态从水里面“逃出来”的。

最后学生们都发现用水可以证明出土壤中空气的存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注重了主导作用,引导为“隐导”,为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条件,学生们感到证明土壤中有空气是自己思考、活动、设计的结果,这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2、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小学科学科应该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也就是力求形式多样化,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还能够提高堂上教学效果。

例如:上小学六年级科学《宇宙》这一单元《认识太阳》这一课是,教材的设计是各式各样的故事图片。

如果只是单单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老师一个个故事进行说明,除非教师有演说家的口才能带学生身临其境否则课堂会变的非常枯燥烦闷。

当然现在教学实施已经多媒体化,我们能够找很多课件来辅助教师,但如果课件不是自己做的,那也很难领会其中的精髓。

其实这个时候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的最好时机,我们可以让学生提早一个星期在课外收集与太阳相关的知识,然后做成教学课件,让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成果。

看到自己的做的课件能够在全班展示,别提学生有多激动。

其实课外学生在分组收集相关资料时已经学到了很多关于太阳的知识,堂上教学只是把这些知识分享总结一下。

一个星期的课外努力,得到效果,远远不是课堂40分钟所能比拟的,何况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教学就是能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继续专研。

又如:在教学生认识昆虫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拿出标本分组观察。

其实这个时候可以学生在草地上进行一场抓昆虫比赛。

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捕捉昆虫的方法,知道哪些昆虫容易捉,还能把自己捉到的昆虫360度进行观察研究还能够用手去感觉昆虫,还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把昆虫做成标本……这些远远不是堂上看标本所能比的。

把玩跟学习知识相结合也是在渗透可持续教育的理念。

3、实验方法不能守旧要创新。

小学科学课本上每个实验都有所对应的图片,然而照搬图上的实验往往达不到预计效果。

我们要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验方法,鼓励学生提出稀奇古怪的方法。

这样才能让小学科学科持续发展下去,才能够让学生信服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始终对科学课有兴趣。

如: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

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然而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向我抱怨的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实验时火柴也是颤颤抖抖的生怕又会掉下来。

课后
我想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后来通过自己实验发现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

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

但蜡的凝固时间快天气冷时候尤为明显,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所以在以后的实验中我选择了用轴承油,轴承油能够把钢珠粘住,小小的火柴应该是不在话下。

改进实验器材后,学生再也没有抱怨我了。

又如: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了解空气》中有个实验是把纸放入杯底,再将杯子倒置入水槽中,发现纸没有湿来证明杯中空气占据空间。

其实这个实验很多学生都抱怨杯子根本没有完全浸到水槽中,原因是烧杯高过水槽。

我自己做实验时也没有感觉到杯子向下压时空气所给与的弹力。

如是我将水槽换成大烧杯,用小烧杯放纸,在大烧杯中放入半杯水,再将小烧杯放置入大烧杯中,这是我们很明显能够看到大烧杯的水面上升,而且小烧杯能够完全浸水中,并能在小烧杯杯口的边缘看到水线。

这样学生就能够很直观的看到大烧杯的水升高是小烧杯中的空气压出来的。

可持续教育其实我理解为教师用心去完成教学工作,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要照本宣科。

我们可以用十几分钟备一节课,但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积累备着节课的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