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

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


三、CCMD-3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1.ICD发展简史 一、ICD-10
ICD分类系统已有100多年历史,至1992年出版
了ICD-10。
二、DSM-VI
我国接受ICD较晚。至199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
三、CCMD-3
断要点》手册中译本。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一、诊断原则
误诊的原因:
①病史收集欠详细可靠;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
②病情表现不够充分;
③病情观察不够客观,症状识别不正确; ④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够完善或不能正确使用诊断标准;
⑤诊断思维过程不科学;
⑥科学发展水平所限; ⑦患者或病史提供者提供虚假信息,或患者故意伪装。
同时,DSM-IV或DSM-VI-TR都有配套的定式临
三、CCMD-3
床访谈(SCID)。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3.DSM-VI多轴诊断系统 一、ICD-10
DSM-VI-TR包含17大类297种精神障碍。采用多
轴诊断系统(multiaxial classification
二、DSM-VI
system),有五个涉及范围较广的维度,或称诊断
轴(diagnostic axes)。
三、CCMD-3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DSM-Ⅳ(轴Ⅰ) 一、ICD-10
1 通常在儿童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 2 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 3 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 4 与物质有关的障碍 5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 心境障碍 7 焦虑障碍 8 躯体形式障碍 9 人为障碍 10 分离障碍
精神病院里的假病人
1973年,D.L. Rosenhan做了一个实验,让8名心理健康且没有精神障 碍病史的志愿者试图住进精神病院,其中3名心理学家、1名精神科医师、1 名心理系学生、1名儿科医师、1名画家和1名家庭主妇。结果,他们都分别 住进了五家州立精神病院。所有人都用假名、真实个人经历和资料,职业背 景中与心理专业有关的内容被修改,并附加一条虚假内容:听到声音,似乎 在说“空虚”、“无聊”。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最担心被揭穿,但没有发生,
轴V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一、ICD-10
MD-3发展简史 MD-3主要内容
二、DSM-VI
MD-3精神障碍类别
三、CCMD-3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MD-3发展简史 一、ICD-10
1958年南京会议提出第一个分类方案; 1981年正式公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
二、DSM-VI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
第一节
概述
1.疾病分类
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
现 有 系 统
特点 从属关系
病类 病种 病型
临床诊断和 鉴别诊断的 参照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 卫生部
《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 诊断标准》(CCMD)
一、诊断原则 1.误诊
二、诊断思维
2.共病现象 三、诊断标准 3.被精神病 四、焦点问题
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
1.误诊 一、诊断原则
误诊的三种情况:
①把精神活动正常变异诊断为精神障碍; ②未及时发现轻度精神障碍或早期精神障碍;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
③将A病诊断为B病 。
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
二、DSM-VI
件等。
三、CCMD-3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MD-3精神障碍类别 一、ICD-10
将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45种,190型(不包 括第四位和第五位编码)。
二、DSM-VI
三、CCMD-3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MD-3精神障碍类别 一、ICD-10
0 1 2 3 4 5 6 7 8 9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心理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纳为9点,即:①基本支 持集体(家庭)问题;②与社会环境有关的问题;③教育问题;④ 职业问题;⑤住房问题;⑥经济问题;⑦求医问题;⑧与司法单位 有关的问题;⑨其他问题)
功能的全面评定(GAF),有一个GAF量表,以百分制评分,最好为 100分。评定目前适应状况(职业功能、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 及过去几年的适应情况
二、DSM-VI
三、CCMD-3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DSM-Ⅳ(轴Ⅰ) 一、ICD-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性及性身份障碍 适应障碍 睡眠障碍 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 适应障碍 人格障碍 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二、DSM-VI
三、CCMD-3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DSM-VI多轴诊断系统
(CCMD-1);
1989年公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三、CCMD-3
(第二版)》(CCMD-2);
陈彦方组织全国协作组着手CCMD-3编制工作,2002
年正式出版CCMD-3。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MD-3主要内容 一、ICD-10
主要内容包含CCMD-3编写原则、CCMD-3分类清 单、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及配套诊断量表和计算机软
4.病因与诱因 症状-综合征-假说-诊断 结合疾病特点和各种检查结 果,综合分析、仔细比较
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
一、诊断原则
ICD-10、DSM-Ⅳ和CCMD-3: 以症状组合、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
严重程度或功
能损害、病期 或病程等作为 主要内涵标准 结 合
病因和 排除标准
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
临床访谈和评估谁有效? 诊断标准能区分假病人与真病人吗? 如何才能减少误诊并防止“被精神病”? 分类诊断标准达到什么水平才算科学合理?
第一节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第三节
第四节
变态心理诊断
变态心理评估
第一节
概述
对变态心理或行为的分类、诊断与评估的重要意义:
1.它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专业术语); 2.它提供了变态行为的客观描述和诊断标准,提高了 诊断的一致性; 3.它提供了某种理论假说,对变态心理行为的解释、 治疗和预后估计都有指导意义。
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顺利住院治疗。住院后,假病人便不再提声音
的事情,除忙于记录病房里发生的事情外,一切行为都正常。虽然同室真病 人怀疑他们是假病人,猜测可能是派来调查医院的记者,但却丝毫没有引起 工作人员的怀疑。住院7~52天(平均19天)后,他们都陆续出院。出院时, 并未认为他们康复痊愈,只是免除精神病的名称而已。因此,罗森汉得出结 论:诊断标准无法鉴别假病人与真病人,假病人一旦住院治疗,即便行为正 常,也会被认为是故意隐瞒症状。
我国
中华医学会 精神科分会
第一节
概述
2.疾病诊断
一、基本概念
定义:根据病史、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
资料判断个体是否存 在异常,并按分类系
统和诊断标准确定疾
病种类、病型和病期。
第一节
概述
3.病理评估
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
定义:采用访谈、观察、调查和测量等手段, 多方位、多层面地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包括病因、
二、DSM-VI
列了60种精神疾病。
1994年发表DSM-Ⅳ和2000年出版DSM-VI-TR。
三、CCMD-3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2.DSM-VI主要内容 一、ICD-10
《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手册主要包含手册 使用说明、DSM-IV分类清单、各种类型精神障碍的
二、DSM-VI
诊断标准及附录B供进一步研究的诊断标准轴。
二、DSM-VI
三、CCMD-3
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
一、诊断原则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
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
指在临床诊断中对患者所有 症状和体征尽可能用一种疾 指临床诊断中按疾病严重性 病来解释 和治疗迫切性对可能存在的 多种疾病按主次或先后进行 诊断排序。 依据精神障碍、人格特征、 人格障碍或人格改变、躯体 指在临床诊断中注重客观 疾病、疾病或障碍的相关因 依据、不断验证诊断的正 素、严重功能损害、目前功 确性。循证诊断应遵循实 能损害与病前 2年最佳功能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水平、现状总评为诊断轴, 识的原则。 并评价诊断轴间的关系。
诱因、症状体征、发展过程和实验数据等,为疾病
诊断和治疗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
1.单维原则
按维度或变量分类 按层次或等级 具有特定内涵和外延
2.层次原则
3.独立原则
第一节
概述
1.病因学分类
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
2.ICD-10主要内容 一、ICD-10
包括类别目录、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及附录
二、DSM-VI
ICD-10中与精神及行为障碍相关的其他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