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典例】(2012年海南历史, 15)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相 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 冥思枯索, 欲构 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 由于固有之旧 思想根深蒂固, 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 其学说难免支离 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魏源 C. 孙中山、章太炎 B. 康有为、梁启超 D. 陈独秀、胡适 )
新史观解读义和团运动
史观 现代 史观 革命 史观 结论 反对向西方学习, 排斥先进生产力,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粉碎了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2. 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成为辛 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1905 年,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 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实质: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 都 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 旨。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 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2. 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 1905年,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 “ 恢复中 华”;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是三民 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
(4)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探究主线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清政府放宽 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商办企业数 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2)经济上: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 段;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 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 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 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 (4)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等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形成原 因的分析理解能力。“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 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 即把中国的儒家思想 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因此, 项正 B 确; 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 A C 派; 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答案为 B。 D
【主题深化】 19世纪末维新思想盛行的原因 (1)社会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民族 危机空前加强,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队 伍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外国奴役, 扫除资 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3)重要原因: 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了实行君主立 宪制的主张, 将向西方学习引向政治制度。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 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概览
1.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 (1894~1919 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 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 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2.主要表现 (1)政治上: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先 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 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 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 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 这体现了当时新旧 观念的冲突。 答案 2:能在材料一不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 述历史现象: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 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 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 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
(2)政治: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 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
露; 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以 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均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 就。 上述政治的发展都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造了宽松的 条件。 (3)科技发展: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火车、电灯、电报、 电话、 电影等传入中国, 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 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获得发展, 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影视事业 的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到主 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并伴随 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③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 城市变化大, 农村变化小。 ④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 但始 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主干知识的考查——维新思想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变 革的综合分析能力。 材料一反映的是妇女解放的历史 潮流, 材料二反映的是反对妇女解放的声音, 解答本 题的关键是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统一起来, 看到社会 变革的复杂性。
答案 1:能在材料一不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幵能从中 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 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 辛亥革命创 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 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 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 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丌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 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概 况 影 响 明治维新后, 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 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于 清政府 战败, 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界民众以不 同的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
(2)表现: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1)兴起:19 世纪末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思想 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 (2)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制;倡西学。
【典例】 (2012年上海历史, 39)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 中央 女校 地点 北京 特色 设有六个年级, 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学校 神州 女学 女子 法政 学堂
地点 上海
特色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 毕业生大 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 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民国, 为其发 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 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 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有力地推动。 ④一战期间,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 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其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 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新文化运动 (1)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 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2)兴起: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 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 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 前的解放。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5)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
五、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维新变 法期间 维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 清革命的色彩; 辛亥革命以后, 孙中山 设计的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社交礼仪、历法节日都有变革
(2)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过程 ①武昌起义: 1911年 10月, 武汉三镇起义胜利, 清 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 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 1912年 3月,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 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革 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上海
材料二 1914年, 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 教育的看法: 民国以来, “ 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 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 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 议论, 或主张男女同权, 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 校在今日, 不但毫无利益, 而反有巨害。”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辛亥革 命时期
交通事 业的进 步 通讯工 具的变 迁
辛亥革命前夕, 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 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清朝晚期, 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民国 时期, 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大 众 传 媒 的 变 迁
报刊业 的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 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 张的工具, 中国报刊业呈现出 繁荣景象 1905年,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 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 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 提高了妇女 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 也出现了异议, 教育总长汤 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 的冲突。 答案 3: 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答案 4: 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