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练习:第一单元第一节 认识区域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练习:第一单元第一节 认识区域

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认识区域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我国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四类主体功能区是按( )A.单一指标划分的B.自然指标划分的C.综合指标划分的D.地理位置划分的2.下列关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B.四类主体功能区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C.四类主体功能区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D.四类主体功能区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界线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 )A.地理差异是区域划分的基础,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4.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②文化区③温度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⑥D.③④⑤5.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①温度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根据下列几个区域,回答下面两题。

①我国北方方言区②暖温带③上海自由贸易区④西部经济地带⑤四川盆地6.上述区域按照自然要素指标来划分的是(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②⑤7.上述区域中尺度最小的是( )A.①B.③C.④D.⑤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图28.图1、图2划分的分别是( )A.地形区、自然区B.行政区、工业区C.自然区、行政区D.地形区、工业区9.有关图1和图2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区域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图2中区域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C.图1中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D.图2中区域有大有小,为不同层次的区域题组二区域的特征读我国某区域自然要素特征联系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10.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寒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北方地区D.南方地区11.该区域自然要素特征联系示意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稳定性12.该区域与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这说明( )A.该区域与其他区域有联系,但其内部没有联系B.该区域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C.区域间是有联系的,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D.说明区域间实现了经济全球化人类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这种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植被B.土壤C.气候D.地形14.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开放性④层次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下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5.若甲表示我国东部地区,乙表示我国中西部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①水源②资金③能源④技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6.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①劳动力②矿产③技术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A.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③17.甲、乙两区域的这种联系,最能说明区域具有哪种特征(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层次性18.读山东省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东自古人杰地灵,风景优美。

西部地区文化古迹众多,如聊城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济宁的太白楼、曲阜的“三孔”;东部半岛地区风景名胜众多,如崂山、昆嵛山风景区。

结合山东省地形图,分析形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

(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日渐突出。

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山东省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异,共同发展呢?能力提升练题组一区域的含义和类型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下题。

1.()该流域新垦区( )A.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A.气候B.土壤C.市场D.水源3.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弱B.降水少C.多大风D.多低温冻害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关于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B.边界具有确定性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D.区域内部无差异5.()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变化B.水分条件变化C.地势高低差异D.农业类型差异太行山脉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千米,“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地。

现今“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昔日的军事关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太行八陉”因公路、铁路而变成了通途,说明区域的界线( )A.先以屏障功能为主,后向联系功能转变B.只具有屏障功能,阻抑区域相互渗透C.先以联系功能为主,后向屏障功能转变D.只具有接触功能,促进区域相互联系7.“太行八陉”的变迁可以促进太行山脉东西两侧( )A.自然地理特征趋于相似B.人口密度日益接近C.农业地域类型趋于相同D.风俗习惯日益接近题组二区域的特征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该图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 )A.连续性B.差异性C.相似性D.联系性9.()下列表示江苏省三大区域间人口主要流向和体现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①→②→③开放性B.③→②→①整体性C.②→①→③差异性D.③→①→②过渡性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到2020年东北地区振兴的奋斗目标是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下图为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

(2)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3)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11.()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读图,回答下题。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大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上图简述京杭大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专题强化练一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选择题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汉代蜀地织锦,此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四川古称“蜀国”和“蚕丛之国”,但是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的完整蜀锦。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蜀锦起源于四川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充足B.官府扶持C.技术精湛D.水运便利2.()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完整蜀锦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稀少,市场狭小B.气候潮湿,不易保存C.地形崎岖,交通闭塞D.战事频发,损毁严重读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4.()图中字母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正确的是( )①a—吊脚楼②b—蒙古包③c—窑洞④d—四合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

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气候全年湿润B.全年气候温和,分旱雨两季C.高原地形,地势高峻D.河阔水深,水流湍急6.()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A.排出低地积水B.碾磨谷物C.压滚毛毡、造纸D.风力发电我国某地的高台民居(图1)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民居之一。

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三面临河。

房屋搭建随意,以土坯和杨木作为建材。

有些房屋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图2是该区域河流流量及气温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图27.()高台民居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云贵高原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四川盆地8.()将民居建在高崖上的主要原因是( )A.保持室温,冬暖夏凉B.便于雨季排水C.避免受夏季洪水影响D.利于冬季防风第一节综合拔高练选考练考点1 区域的划分与区域特点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考点2 地理环境对民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

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

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该镇位于( )A.海南省B.广东省C.浙江省D.山东省5.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A.寒潮B.台风C.泥石流D.冰雹“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