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试析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试析海明威的死亡哲学内容提要:“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经典台词。

生活中诸如病与死这样一些普遍遭到排斥和拒绝的反面经验,一旦以迷人的形状从作家的笔下走出,竟带来了一种神秘的美感与难以抑制的兴奋。

这其中又都透出了一股让人深思的气息,这对我产生极大的震撼,我不知道这种震撼是来源于他的经历还是来源于想象。

本文试通过对海明威部份作品的阐释,来表述我所能理解的他的死亡哲学背后那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命运、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

主题词:海明威死亡哲学意识升华著名学者弗洛伊德有这样的分析:在人的无意识的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动向。

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中,这两种动向有时强烈地对峙和交织。

死亡在他们看来更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艺术创造中偏爱描写死亡和表现死亡,揭示死亡和生命的神秘意义和情感丰富性,赋予它强烈的美学色彩。

这里是美国小说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以文学耕耘在那个天地里,思考着人类统一的困惑,诸如死亡、寂寞、疾病、痛苦、生与死的搏斗、光明与黑暗的挣扎。

所谓“死亡哲学”主要是一种范围上的限定。

一种可以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不仅仅包括对社会历史、自然史、精神史的理解,更应是对人自身存在状况的领悟;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谈论到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情节内容。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是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感悟,对生命的一种哲学态度。

一、海明威的生死哲学人类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源远流长。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死亡是以原始宗教、神话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原始艺术、礼仪等形式反映的。

死亡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部份,是要对人类死亡现象和死亡事实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的考察,也就是说,它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说。

在创作风格上,海明威一生最偏爱的主题是战争、死亡、男子汉气概和爱情。

特别是“死亡”和“男子汉气概”,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

在他小说中所涉及的已不是零星的死亡现象。

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光是每篇前面所附的1924年出版的同名速写集中就写了各种各样的死亡事件:枪毙内阁大臣、任意枪毙路人、绞刑、斗牛士惨死等。

还有濒死的感觉、战斗中的求生祈祷、雨中溃退等。

更不用说其中描述的妇女生子、丈夫自杀、怨敌之争、情人变心、恋人分手、对婚姻的恐惧、夫妻淡漠的生活、流浪者打斗、战后精神迷惘颓废、赛马作弊致死、斗牛士之死等用战争、疾病、情感和各种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死亡。

在自传色彩很浓的“尼克·亚当斯”系列故事中,海明威讲述了自幼年以来就对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困惑、焦虑、渴望、漠视、直面等复杂的情绪和心态。

可以这么说:只要能将阅读深入到海明威的作品中去,就几乎可以感觉到它们实际上可以算作是一部“死亡学”的详尽注解。

生命个体是一个易逝的、必然毁灭的、终有一死的存在者。

这就是人无法相逆的命运。

《永别了,武器》中,蚂蚁逃离火海的故事,说明死亡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它或早或晚是要到来的。

海明威认为,人的本质是追求生命的意志,可是由于生命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挣扎和冲动,因此,生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痛苦”。

不管大自然做了什么,不管命运如何安排,不管人们的社会角色怎样,构成人生本质的痛苦总是摆脱不了的。

这些“痛苦”促使生命最终要导向“死亡”。

海明威如是说:“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么样,反正今年死了的明年就不会死。

”⑴莎翁说,这是支撑他生命的看法,只有明白了人是注定要死的,才能正视死亡,而不是消极回避,他正是看到了生命的有限性,才会有生活的紧迫感,才会格外珍惜并利用自己的生命。

他说:“一定要找出新方法来为我们寻求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空间。

让你的精神受到新思想的鼓舞……过一过这种充实的精神生活吧。

”这就是他创造的打不垮的“硬汉子”精神。

这种精神内蕴育着一个生机盎然、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积极筹划有限人生,使它更加紧张、热烈、深刻、充实。

海明威提出了“死自是一种美”,“活着,则勇敢地活下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提倡以“硬汉子”精神来面对死亡。

他再三地写到死亡,他作品的主要人物大部份必然以死亡告终,但这些人物,在失败或死亡之中往往设法保存了些什么东西,他们确实维持着本身的一种理想:该怎样做人的一种原则。

塞涅卡说:“一个人没有死的意志就没有生的意志。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就具有无畏的死亡意志和顽强的生存意志。

由于死与生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海明威的死亡哲学名为谈死,实为谈生,明显地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

《打不败的人》中曼努埃尔被牛抵成重伤以后,仍奋力把牛杀死,临死前也不失“优雅风度”。

《在异乡》中的少校以“准则英雄”式的风度默默地承受新婚妻子病逝和自己身为剑术家却残了手臂的悲剧。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在83天未捕到鱼的逆境中勇敢地面对厄运,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并为保护既得成果单枪匹马与追踪而来的成群鲨鱼搏斗,几次遇险而生。

在此人已不再是自己命运的奴隶,而是努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的人生也不再意味着忍耐、受苦、消极无为,而是被自己筹划得生气勃勃,轰轰烈烈,奋发有为。

海明威说:“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人在自然界,在命运面前始终是无能为力的,和他们做斗争徒劳无益,改变不了人的悲剧性的命运。

但问题在于怎样面对人的这种境遇。

人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不能从精神上被打败,要在“重压下”努力保持“优雅风度”,弘扬个性,歌颂个性,以找回被死亡阴影所掩盖的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海明威死亡意识的形成1、家庭经历。

许多艺术家在童年时期都有目睹自己家庭不幸的经历,尤其是亲人的亡故,对他们稚嫩的“白板”一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情感印记。

海明威的家庭经历较为简单和幸福快乐得多。

他出生于1899年7月21日,他的童年没有什么创伤,父亲和母亲教会他许多的东西,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中学时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学天赋,常常发表文章。

但是海明威却遗传了父氏的躁郁。

他在小的时候离家出走,传说也是其家庭气氛紧张造成的。

海明威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身心备受折磨。

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充满了紧张与压力,他的内心经受着剧烈痛苦而复杂纷呈的变化。

他企图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摆脱与逃避沮丧与焦虑的情绪,如不停歇地旅行冒险,寻求女人与烈酒的刺激,他像只被凶恶老雕穷追不舍的猎物,被追得走投无路、无处躲匿。

他在身体上企求生存,而在心理上却渴望死亡。

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其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经历与内心活动诠释了这一矛盾的心态。

尽管老人失败了,但“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的内心独白,简直是海明威一生的写照。

作家诺曼·迈勒在文章中曾入木三分地剖析道:“海明威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之真正的根源是他的一生都在跟恐惧和自杀的念头作斗争。

他的内心世界犹如一场噩梦。

他的夜晚是在同死神的搏斗中度过的。

”在1961年7月2日,他终于用子弹结束了顽强拼搏的一生。

2、社会经历。

如果说家庭经历给艺术创造主体最初的生与死的体验和意识,那么,社会经历则进一步丰富和加深这种体验和意识,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更深厚的矿藏和更广泛的契机。

如果我们稍稍比较这两种经历所带给艺术创作主体的精神感受,就会发现某种差异性。

如果说前者经历一般赋予艺术家有关死亡的感性经验,偏重于直观的印象和情感的近距离投入,较少社会历史的客观因素,没有沉重的理性逻辑的分析,缺乏形而上的哲学思索,那么后者的经历则往往提供艺术家有关死亡的理性知觉,偏重于理性的逻辑分析和冷静的适度距离的旁观,有关社会历史的种种观念便与死亡现象产生密切的联系,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往往置身其中。

这两种经历对艺术创作而言,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前者有助于艺术家表现死亡意境的经验的感性直观,有助于幻觉与想象的拓展和情感的宣泄;后者有助于艺术家对死亡意境展开社会历史观念的理性思考,并赋予深刻的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这两方面经历的综合更易使创作既具艺术的审美特性,又具艺术的理性知觉。

以“迷惘的一代”著称于世的海明威,他的人生征途也是一个较常人更频繁地与死亡打交道的历程。

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到过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英国、法国和中国;亲身目睹了无数生命的流血和死亡,对战争有极深刻的领悟。

在这些国家中的战争中五次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在战火中出生入死,做出许多常人难以预料的事。

他在意大利前线负了重伤,身中弹片多达237块。

还多次被雷电击中。

他一生出过五次车祸,其中第二次大战期间,在伦敦的一次灯火管制时汽车失事,海明威头部和膝部受伤,几家报纸都已经登出讣告,认为他必定会死,但最终他却活了过来。

1953年他与第四任妻子玛丽·威尔什去非洲作狩猎旅行,有过两次飞机失事,险些丧生。

资本主义工业化给欧洲社会带来的振动和冲击,使不少艺术家感到自己是处在一种衰落的文明之中,因此转而鄙视社会的习俗和法律,企图以艺术的自由来寻求和摆脱内心困境的出路。

这样,他们的艺术就成为了这种内心苦闷和矛盾的外化,作品中流露出与欲望、恐惧和孤独搏斗挣扎的痕迹。

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谴责毁灭生命的战争,呼吁世界应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海明威在他丰富的社会经历中形成了所谓的男性势能,它代表艺术家内心与死亡意识抗争的力量。

“海明威的生平事迹,正可为男性的势能——体力、狩猎同性力——勾画出一幅明显的图画,他本人的死亡意识很强烈,尤其到了六十岁左右性无能时,死亡对他更构成了强烈的威胁,最后他便以戏剧性的动作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肯定自己的势能。

”⑷无论是所谓男性势能还是死亡意识,这均是艺术家丰富的人生经历所带来的精神存在,尽管有些是属于潜意识的本能部分,但更多是社会现实所赋予的。

它们均对海氏艺术创作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死亡意境的审美表现。

3、历史意识。

这是最广泛的艺术家表现死亡意境的美学选择,这种审美趣味普遍地显现在艺术文本之中。

死亡不是呈现出具体的现实性存在,而是转换为审美情感体验可能把握的艺术化的对象,成为精神自我关照和沉思的境域,而属于这一境域的艺术家心灵则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形式和情感逻辑去阐释死亡和抒写死亡,以死亡意境透视历史的残酷和不合理,从而表现对历史的怀疑和否定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艺术结果就获得了。

这个结果,就是艺术家所构想的死亡意境,这个死亡意境也相应地凸现艺术家所持有的独特的美学趣味。

艺术家对死亡意境的关注寄寓着一定的现实感和历史感,而这两方面是有机交融的。

一方面他从现实走入历史,以所处的文化境域的观念和价值标准来审视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