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第十七章_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药理学第十七章_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O
+PAPS
O +PAP
HO
雌酮
HO3SO
雌酮硫酸酯
类固醇化合物只能在肝中与硫酸结合
PAPS:活性硫酸根 3′- 磷酸腺苷-5′- 磷酸硫酸
(3'-phospho-adenosine-5'-phospho-sulfate)
作用:参与硫酸酯的生成 参与硫酸化氨基糖生成
补充
❖激素的灭活 (inactivation of hormone) 激素在肝中转化、降解或失去活性 的过程。
2、药物代谢转化的部位
主要在肝进行;也有的在肺、肾、肠 肠粘膜等处进行。
3、药物代谢酶
(1)催化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的酶系 称为药物代谢酶。
(2)细胞定位: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 其次是细胞可溶性部分,也有少 数是在线粒体进行。
4、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与一般正常代谢的研究方法类似,有 临床观察、动物整体实验、离体实验等。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的体内过程:
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及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
吸收: 消化道吸收:口腔黏膜、胃肠道
非消化道吸收:注射、肺吸入、皮肤
吸收后的药物经血液向个组织器官分布, 在作用部位发挥药物效应或被代谢转化,最 终经肾从尿中或经胆从粪便中排出。
其中: 药物转运: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及排泄过程。 生物转化:指代谢变化过程。 消除: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的合称。
OCOCH3 酯酶
-COOH
OH -COOH
OH -COOH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水杨酸
OH
羟基水杨酸
排出
葡萄糖醛酸苷 等结合产物
(二)药物代谢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结合反应:是指药物或其初步(第一相反应) 代谢物与内源结合剂的结合反应, 由相应的基团转移酶催化。
结合剂有:葡萄糖醛酸、硫酸盐、乙酰化剂、 甲基化剂和氨基酸等。
灭活方式:
水溶性激素-内吞作用进入肝细胞 脂溶性激素-与GA、PAPS等结合
灭活过程对H作用的长短、强度有调控作用
3、乙酰基化结合反应:
肝细胞胞液中含有乙酰转移酶,催化乙酰 基转移到芳香族胺化合物。
例如,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经乙酰化而失 去活性,大部分磺胺类药物在肝内也通过这种 形式灭活。
4、甲基化反应:体内一些胺类和药物可在肝 细胞胞液和微粒体中通过甲基化灭活。 S - 腺苷甲硫氨酸(SAM)是甲基的供体。
第十七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Transportation and metabolism of drug
朱贵明 副教授 基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
教学目的
1、掌握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2、熟悉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的概念、意义。 3、了解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第一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一、药物相互作用
(一)某种药物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转化 ——药物代谢的诱导剂
(1)作用机理:刺激诱导药物代谢酶的生成 (2)药理意义:加强药物的代谢转化,使其
活性或毒性降低,促进其排除及灭活。
(3)常见的药物代谢诱导剂:
镇静催眠药(巴比妥)、麻醉药(乙醚)、 抗风湿药(氨基比林)、中枢兴奋药、安 定药、降血糖药、甾体激素致癌剂(3-甲 基胆蒽)等。
偶氮或硝基化合物还原酶分别催化偶氮化 合物与硝基化合物从NADPH接受氢,还原成相 应的胺类。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线粒体。
-NO2 硝基苯
-NO 亚硝基苯
-NHOH 苯胲
-NH2 苯胺
-N=N-
-N-N-
2
-NH2
偶氮苯
苯胺
3、水解反应
微粒体和胞液中有酯酶、酰胺酶、及糖苷 酶,可水解各种酯键、酰胺键及糖苷键,使相 应的化合物水解,水解产物通常还需进一步反 应,以利排出体外。酶系多存在于微粒体。
其中: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UDPGA 硫酸盐结合反应→PAPS 乙酰化结合反应→乙酰辅酶A 甲基化结合反应→SAM
1.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最普遍
※ 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UDPGA)
H2O
2NAD+
2NADH
UDPG脱氢酶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催化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GT)
CH3CONH-
[O] CH3CONH-
-OH
乙酰苯胺
乙酰氨基酚
注: ①许多致癌物本身并没有致癌作用,但
由于在体内的羟化而成为致癌物,如 3,4苯吡、甲基胆蒽、黄曲霉毒素。
②与上述羟化酶不同的是,肝细胞可溶 性部分含有非常活跃的醇脱氢酶及醛 脱氢酶可催化醇类氧化成醛,再生成酸。
醇脱氢酶
醛脱氢酶
ROH
-OH

UDPGA
Hale Waihona Puke 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苯酚
-OGA+ UDP
苯--葡萄糖醛酸苷
-COOH+
UDPGA
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
苯甲酸
-COOGA+UDP
苯甲酰--葡萄糖醛酸苷
N-羟基乙酰氨基芴结合GA后致癌作用更强
2、硫酸结合反应: 各种醇、酚和芳香胺类 均可在硫酸转移酶催化下与硫酸结合。硫酸 供体来自PAPS。
-CO~SCOA+H2N-CH2COOH
-CONHCH2COOH
胆酸和脱氧胆酸可与甘氨酸或牛黄酸结合,生 成结合胆汁酸。反应步骤与上述相同。
6、硫氰化物的生成
CN—在体内可转化为CNS—。
CN— + S2O32—硫氰酸酶 CNS— + SO32—
毒性大
毒性小
S2O32—由含硫氨基酸代谢产生。
第二节 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第三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一、清除外来异物 将外来的各种物质清除以 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
二、改变药物活性或毒性
药物
活性降低、毒性降低 毒性增加
三、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 激素灭活 神经递质灭活 其他活性物质灭活
四、对寻找新药有重要意义
1.低效转化为高效——磺胺类药的发现 2.短效转化为长效——普鲁卡因的酰胺化 3.合成生理活性前体物质——丙酸睾酮 4.其他——合成新药,改变基团,增加活性
生物转化的概念更为广泛,针对所 有非营养物质。
➢ 非营养物质
内源性:如激素、神经递质、 胺类等
外源性:如食品添加剂、 药物、毒物等
(2)药物代谢转化的结果
➢ 大多数转化为毒性或药理活性较小、 水溶性较大而易于排泄的物质; ➢ 有的经过初步转化,其毒性或药理活 性不变或比原来更大; ➢ 有的经转化溶解度反而变小。
DH+O2+NADPH+H+
特点:
DOH+NADP++H2O
能直接激活O2
DOH
O2
H2O
加单氧酶(混合功能氧化酶)
❖ 黄曲霉素B1经加单氧酶作用生成的黄曲 霉素2, 3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中的鸟嘌 呤结合,引起DNA突变,成为原发性肝癌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②药物氧化酶系的组成成分:
机制:刺激药物代谢的诱导酶的生成。
(4)举例:
预防胆红素血症
巴比妥 GST生成 胆红素代谢和排出 。
巴比妥 促使非那西汀羟化成毒性更大的
物质,故两者不能合用。
(二)药物代谢的抑制剂
许多化合物可以抑制某些药物的代谢,这 些化合物被称为药物代谢的抑制剂。
1、药物抑制另外药物的代谢转化:
氯霉素、异烟肼 肝药酶
反应类型: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增加亲水性)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增强水溶性)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RH
ROH
R-O-CH3 R-O-SO3H
R-O-GA
(一)药物代谢第一相反应
1、氧化反应类型、酶系和作用机制 (1)微粒体药物氧化酶系:
其催化反应类型有:
1)羟化:分为芳香族环上和侧链羟基 的羟化,以及脂肪族烃链的 羟化。如:
细胞色素P450:简称P450 ,已知有四种以上, 为含铁卟啉辅基的蛋白质,属b族细胞 色素。以P450 2+-CO在450nm有强吸收 峰而得名。能与氧直接作用,且与一 种含非血红素铁(NHI)和硫的铁硫蛋 白结合成复合体。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属黄素酶类, 以FP1表示,辅基为FAD。作用是:催 化NADPH和P450之间的电子传递。
O-脱烃基 O-脱烃基
S-脱烃基
3)脱氨基:主要作用于不被胺氧化酶作 用的胺类物质。
R2CHNH[2 O]R2C(OH)NH2-NH3 R2C=O -H2O
R2C=NH[O]R2CNOH+H2OR2CO -NH2OH
4)S-氧化:如:氯丙嗪的氧化。
5)N-氧化和羟化:如三甲胺的N-氧化和苯 胺、非那西汀、2-乙酰 氨基芴的N-羟化。
巴比妥 活性 苯妥英钠 毒性
甲苯磺丁脲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酪胺
苯丙胺
升压
左旋多巴
毒性
拟交感胺
2、非药用化合物抑制药物的代谢
没食子酚
O-转甲基酶
肾上腺素等活性
SKF-525A
抑制药物代谢酶
药效延长
二、其他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因素: 种族、个体、性别、年龄、营 养、给药途径、病理情况等。
如:性别——雌性对药物感受性大,雄性差。 年龄——新生儿缺乏药物代谢酶, 老年人药物代谢酶减弱, 对药物比较敏感。 病理情况——肝功能不全,降低药 物代谢。
五、对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解释
黄曲霉素 代 芳香胺 谢
致癌 致癌
肝癌 膀胱癌
六、阐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1. 药物吸收 2.药物分布 3.药物消除 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