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作者:郭秀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1期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绩,但确实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小学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碎片化倾向,对语文知识缺乏统整,以至于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窦桂梅作为新生代教师,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寻求到教学与素质教育改革的契合点。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旨在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以主题统整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一、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说的就是主题。
古人做文章讲“主题”,就是“确定主题”,指“命题”“提纲”“中心”之意。
还可以用英语的词意说明:Theme,指主旋律、主干词;topic,指标题或旨意;purport,指意图、意义,偏重作者的主观意向;再就是subject,指主题、主体或主语。
而窦桂梅老师所说的主题包括上面四层意思,主题可以是外显的、暗示的,也可以是文本本来确定的、又或是提炼于文本、独立于作者的由师生“读”出来的,属于“含义”“意义”的这些“词语”,并且这些词语一定与生命体验有关。
总之,从哲学的高度归结起来,就是指那些属于“人生意义”的“词语”。
它表现为词语,却不完全等同于文眼,并且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取向,如人性的善良、尊重的高贵、友谊的珍贵、自然的敬畏等。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又一超越,为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即由“主题”,把那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整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的整体效果。
而寻找主题、解读文本、促进儿童成长的动态过程,就是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的“主题”是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和挖掘的主题。
这些主题往往可以表现为一些“词语”,或者说一些“关键词”。
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到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词语”。
就具体的每一篇课文来说,我们找到的这个“词语”可以看作是教材的“题眼”,或者说是“文眼”。
即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等。
二、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特征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有三个突出的特征,即适度、广度和深度。
广度是主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量的角度拓展文本空间,加大课时容量,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相关信息。
主题教学的“适度”主要体现在“三个一”的语文质量目标上,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深度就是指主题教学的发展性。
主题教学中所倡导的深度,是力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着力,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利用主题的方式搭建适当的教学结构,配置合理的教学难度,形成教学梯度,从而有效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度。
三、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分项研究窦桂梅老师从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三个一”的语文质量目标,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个一”质量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段特点和课时分配,将语文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板块构建,组成了语文学习的“立体网络”,将教学分为主题识字、主题讲读、主题阅读、主题作文和主题诵读五大板块。
(一)主题识字教学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主题识字教学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从识字类型入手,使学生养成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
我国古代的识字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多种识字方法综合运用的典型。
主题识字遵循汉字的构字原理,采用“说文解字”的识字方法,发挥汉字民族化的外部标志。
“主题识字”不仅让学生会认会写这些字,还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历史文化。
在主题识字中,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主题。
(二)主题讲读教学。
主题讲读是教学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板块,它指课文中需要精讲的课文,细读文本,深入备课,挖掘主题,以“主题”带动全文,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以及对文章写作手法的体味,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文本思想主题比较明显,易进行主题挖掘。
(三)主题阅读教学。
主题阅读主要指读书课。
这里的主题既体现书中某一篇章的主题,又指一本书的主题。
学生通过阅读,在同一主题下,选取更多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理解,让书籍的精神力量更加充分地表达出来。
可见,主题阅读教学是基于教材主题教学的延伸。
为了落实到位,窦桂梅老师在学校的课程表上专门设立“阅读课”,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
对于课外阅读,窦桂梅老师也以大主题为突破口,为各年级选定并推荐读书目录,有必读和选读两部分。
其中选读书目大多在十本以上,必读书目还作为期末考试内容。
另外围绕书中的主题,开展各种类型的阅读研讨课。
(四)主题作文教学。
主题作文即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情感表达,通过知识、生活和情感的积淀,在重过程的积累生成中,让语言在这些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主题作文与主题讲读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窦桂梅老师说主题作文的宗旨,就是关注作文与做人,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
比如抓“感动”“理解”“热爱”等主题,表达内在情感的过程,就是主题教学。
(五)主题诵读教学。
主题诵读,围绕主题,选择适合儿童的经典诗词、古文,并注重朗读方法的学习。
诵读的内容提倡文学经典,经典是岁月里积累下来的优秀读本,经历了几代人的反复阅读,具有经典型与权威性。
窦桂梅老师所提倡的主题诵读,依据儿童的语言以及年龄特点,让儿童在体悟中读出色彩、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当学生诵读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吟诗造句信手拈来,学生写作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四、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启示对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笔者从中受益匪浅,并试图寻找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
(一)语文教学要有浓浓的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呢?王崧舟老师是这样理解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文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如《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文章。
窦桂梅老师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自始自终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窦老师引领学生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这些连词说话,以及最后师生配合改编课文的朗读,还有对“统统”、“任意”等词的理解,都给我们带来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语文味。
(二)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好语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志从趣生”。
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质疑,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教师要努力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
作为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情引趣,鼓励质疑,教会学习,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将来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语文教学要树立教师的专业尊严。
尊严,是语文教师专业的华彩乐章。
首先,要有合理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自信来自于教师的专业,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教育理论、科学文化和语文专业知识三大块。
另外,我们必须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构建可供升级的知识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坚持学习、阅读、教学、科研,以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扩大人文视野。
其次,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教师既然作为专门职业,要树立教师课堂的专业技能,就要研究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和研究。
最后,要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指教师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教师应当具备坚定的主观意识,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知识。
窦桂梅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笔者所作的窦桂梅主题教学研究仅仅是对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粗浅解读,尚欠深入,但通过本文的选题与写作,从中受益匪浅,思想上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我为师从教的决心。
“学习他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潜心研究,躬身实践,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陈丹丹.对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2]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3]龚婷婷.试论窦桂梅“主题教学”实践的“癫狂”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14(05).[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5]王秀蓉.追寻语文教学的主题——以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为例[J].语文学刊,2013(11).[6]邹玉珍.窦桂梅主题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郭秀娟,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