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主要是指学前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 出抢夺、推搡等攻击性行为。 敌意性攻击性攻击主要是指学前儿童是以他人为指向,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击、伤害他人 2、愤怒的反应性攻击和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 愤怒的反应性攻击主要是学前儿童表现为愤怒、发脾 气或失去控制; 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主要是学前儿童表现为获得某一 物品或达到某种目的,进而欺负或控制同伴。
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以血缘关系为 基础关系,父母子女任何一方都不能选择或更改。 2、亲子关系具有持久性。 3、亲子关系具有强迫性。 4、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一方面,父母永 远处于主地位;另一方面,对父母影响较小。但对 孩子而言,这个关系对以个性、情感为主的人际关 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5、亲子关系还具有情感无私性和亲切性。
三、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的概念界定 同伴交往是指同伴之间通过接触产生互相影响的过程。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活动并相 互协作的关系,或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 的个体之间在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
(二)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1、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个体在发展早期自然具有的一种心里特 征,在行为上表现为自私、独霸、娇纵、不合作、不分 享等。 随着同伴交往活动的进行、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 自我中心的不良特征会减弱或消失。 2、增强情感支持 同伴交往是个体发展的一种心理需要,即使在婴儿 期,个体也总能积极地寻找同龄伙伴。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使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 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而且对幼儿增强调节自弃情 感的能力及形成健康的情感都大有裨处。 3、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 研究发现,在同伴交往中,受欢迎幼儿比被拒绝幼 儿的亲社会行为更高,且成为受欢迎幼儿的典型行为特 征。库波恩等人研究发现,友好、发起活动、有幽默感、 快乐热情等与最受欢迎的幼儿密切相关。
(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1、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 (2)学前儿童自身的特点,学前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 认知等因素对其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3)受助者的反馈程度 2、学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学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主要有角色扮演训练、 移情训练、榜样示范和认知冲突法等。
(三)父亲在亲子交往中的独特作用 1、父亲在孩子体育方面的影响占优势 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父亲接触很少的孩子,在体重、 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如父子正常接触的 儿童,并且其患营养不良、传染病的概率较高。 父亲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来游 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 发育。 2、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 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 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宽容、开朗等个性特征,而 儿童常常有意无意地从父亲身上观察学习其行为方式与 性格特点。
(四)同伴交往的类型 在对幼儿不同交往类型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后,将同伴关 系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及一般型。 研究发现,幼儿阶段的孩子就已表现交往能力的差异。 A 受欢迎儿童:性格开朗,有一定的交往技能,会玩,“点子” 多,会解决纠纷; B 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 C 被忽视型儿童:胆小、怯懦、不能参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 去攻击别人,但同伴往往忽略他们存在。 后两种交往类型的孩子就是对同伴适应较差的孩子。幼儿 因为自身发展因素的限制,在交往中会遇到困难。成人看到幼 儿困难时,不要轻易去帮助他们,而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锻 炼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培养孩子初步思考能力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精神
3、父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催化剂 研究表明,父亲较多参与育儿活动,能提高孩子的 认识技能、成就动机,增强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 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自信心。 4、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 父亲提供的是一种男性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往往把 父亲看做是发展自己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
(二)亲子交往的方式与教育 郑淑杰等认为,2岁儿童与在自由游戏时的互动类型分 为三类: 母亲高反应——儿童低反应型; 母亲高控制——儿童服从型; 低互动型。 吴玲立足于关系双方,根据双方显示的地位,把亲子关系 分为 “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 “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 “波粒二象性”(两级性)的亲子关系三种基本类型。 研究者根据反应性、情感亲密性及依恋维度,把幼儿期亲 子关系分为极端型、和谐型、忽视型和矛盾型。 当儿童的自由游戏转为带有智力倾向的游戏时,儿童 与母亲交往的行为发生明显变化,交流行为和积极情绪明 显减少,依赖行为和不与母亲交流的行为显著增加。
五、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儿童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 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 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转 为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喊绰号等方式。年 长的儿童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敌意攻击, 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在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 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 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断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6)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 但男性在身体性攻击和言语性攻击都高பைடு நூலகம்女性。
(六)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策略和培养途径 关于同伴交往的干预策略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训练法 主要是移情训练。移情能力,主要指能辨别他人的情感并站在 别人的角度产生情感共鸣。情感训练法借鉴情绪、情感研究的成果 制定了三个步骤。 (1)移情(2)情感体验(3)情感追忆 2、行为训练法 遵循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强调观察、模仿、强化。训练包 括三个步骤:(1)观察学习 (2)模仿(3)参与游戏 3、认知训练法 认知训练法主要借鉴人际认知问题解决训练。每次训练包括两 个步骤: (1)讲解(2)游戏 从培养途径来看,主要考虑从家庭、师幼关系和幼儿三个方面 来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 a.家庭方面,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b.改善师幼关系,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c.从幼儿园外部环境创设上,不同活动中的环境创设促进幼儿 同伴交往。
(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理论基础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亲社会行为既可以是一种内心冲动的表现, 也可以是一种对表现冲动的防御。 2、认识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中介。 艾森伯格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 即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 行为相联系阶段。 3、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该理论不关心儿童的内部倾 向和推理,而重视儿童外显的可观察的社会行为。 4、社会生物学理论 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并非为了 保存个体自身而是为了保存他的基因。
3、同伴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之外的行为系统是由同伴群体规则决定的,这对个 性发展有深远影响。 4、情境的影响 不同的交往情境可能会导致幼儿不同的同伴交往行为表现。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质与性格 幼儿气质的稳定型特征,使其在与不同同伴的交往方式、 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2)情绪情感发展水平 情绪调节是幼儿社会行为和关系的基础。 (3)社会认知水平 幼儿社会认知水平的高低也影响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水 平。 (4)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构成成分,也是影响幼儿同伴 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理论 1、挫败—攻击假说 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败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攻击行为的发生需要一个外部线索—情绪唤醒。 2、社会学习理论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其 中经历了四个过程:获得机制、启动机制、保持机制、 自我调节机制。 3、认知理论 学前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信息的错误加 工或理解而引起的,对于攻击者来说,他对所面临的社 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基础。
(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父母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也是幼儿社会化 最早和最基本的执行者。父母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影 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1)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 的机会;(2)在必要时指导幼儿与同伴交往;(3) 帮助幼儿处理同伴交往之间的矛盾;(4)训练幼儿 不良的同伴交往行为。还有父母自身的交往能力、 父母对幼儿同伴交往的要求、父母的教养观点和父 母教育方式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教师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交往能力、对同伴交往能力培养所 持有的观念、教师是否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环境, 以及教师平时如何指导幼儿与同伴交往等都会影响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有益或对社 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 和捐赠等行为。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1、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且各种亲社会性行为的 分布不均匀 2、易指向同伴,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是指向同性同 伴
一、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技能 儿童的社会技能总是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表现出来。 儿童与他人交往中出现的竞争、合作、冲突、友谊,一方 面以儿童的社会技能为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儿童表现和锻 炼社会技能的主要情境。 二、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的发展 (一)亲子交往的含义与特点 亲子交往,又称亲子关系,是指儿童与抚养人(主要 是父母)之间进行的,伴随情感关系的交往过程。它是儿 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亲子活动是婴 儿期的主 导活动。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相对儿童来讲,处在亲子关系的主 动地位,父母的想法、观念和行为对孩子产生极大影响, 是学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和将来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 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