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赠友送别诗一.赠友送别诗概说送别诗, 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 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 通讯极不发达, 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别, 折柳相送, 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滞后、社会混乱等, 另外, 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 或为求取功名, 或为生活所迫, 或为仕途奔走, 或为建功立业, 或为战争充军, 或为遭遣贬谪, 不得不远走异域, 都使人“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2. 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等字样。
二. 送别诗的典型意象: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
1.夕阳、日暮、月夜。
——时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暮色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
另外, 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送别地)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 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 位于南京, 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在古汉语中, 劳劳表示非常忧伤。
劳劳亭的由来, 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 两情同依依。
”的诗句之意。
自东吴后, 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谢亭:又叫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 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 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那里原有一条灞水, 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 遂称灞陵, 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 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 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 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 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 多用于水边送行。
3.杨柳, 草, 酒——物杨柳:“柳”者, “留”也, 二者谐音, 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 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草:草随时序而流转, 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 喻离别的愁绪, 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骊歌:即离歌, 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
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5.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 赠友送别诗的基本情感主题:1.对友人的不舍与留恋、惜别之情, 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例: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对友人的祝愿与勉励:例:莫道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3.对友人或自己前途艰险的担忧:通过对别后情境的想象, 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此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例: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4.坦陈心志或抒发感慨: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 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借送别言志。
或是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这一类送别诗, 以送别为题, 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感慨。
例: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需要指出的是送别诗中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友人要离开而作者去送友人,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也可能是诗人自己要离开而友人来送自己,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
四.赠友送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1.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2. 想象、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 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 抒写心怀。
在送别诗中, 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 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 通过虚写别后之景, 更添此刻分别之愁。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3.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4. 比喻、拟人等: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专项提升】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送韩揆之江西①李季兰相看指②杨柳, 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③水, 孤舟何处归?湓城④潮不到, 夏口⑤信应稀。
唯有衡⑥阳雁, 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
②指, 一作“招”。
③西江, 一作“江西”。
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
④湓城:在今江西, 是韩揆要去之地。
⑤夏口:今武昌。
⑥衡, 一作“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 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 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 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 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 只怕音信阻绝, 再难联络, 其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 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 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向往, 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
【答案】C(2)从全诗来看,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 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讯全无, 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
【解析】理解诗人的情感, 要注意诗词中诗人使用的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
“杨柳”这一意象, 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别恨”是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湓城潮不到, 夏口信应稀”诗人想象分别之后, 友人生活的环境和两个人音信稀少, 只有大雁空飞。
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表达对友人思念的作品, 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 通过想象友人别后情形, 虚实结合来表现对友人的深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面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 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 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 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 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 其时, 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 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 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 亦遂平生之愿。
B.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 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C.颈联运用了典故, 将李明府比作陶潜, 将韦应物比作庾亮, 夸赞他们的雅洁。
D.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 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答案】D【解析】D项, 对最后一联有曲解, 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 是埋怨自己上书, 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诗歌题为“书情”,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6分)【答案】他们做官, 不说政绩怎样, 而说看花、对月, 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 怨君王深居禁中, 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各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 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B. 颔联运用倒装手法, 先写“鸿雁”“云山”, 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
C. 颈联“催”字用得精妙,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 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 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 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答案】B【解析】颔联是想象友人此行途中的见闻, 属于虚写。
颔联也是虚写, 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两句推想中, 诗人平生感慨, 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 暗含着岁月不待, 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4.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9分)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辛弃疾落日苍茫, 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 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远近, 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 襄王客。
些个事, 如何得?知有恨, 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 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 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 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 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 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 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B、“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 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 以乐景写哀情, 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C、“倦客不知身远近, 佳人已卜归消息”中, “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 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 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D、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 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 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 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 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答案】B【解析】A项“动静结合”错误, 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C项“佳人也离开词人, 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 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 使之痛苦不堪。
D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题目。
(9分)虞美人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 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 获罪罢官, 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 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 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