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知识目标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二.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

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三、赠友送别诗的特点⒈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

②班马:离群之马。

)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2)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

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

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⒉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过渡: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

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

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

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

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

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一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吗?不。

通过我们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阅读积累,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别董大(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高适写此诗应在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可见其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②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琴客,是一位音乐圣手。

)问题(1)前两句景物特点是__渲染离别的__。

(2)(2)说说后两句诗中所蕴含情感。

解析:①苍凉,悲壮。

②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对自己的希望和慰藉。

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曛,,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

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

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

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

似有壮士啸响于耳侧。

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如一轮灿阳喷薄而出,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

恰如诗家所谓“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赏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

颈联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

”诗句意境开阔,音调爽朗,一洗悲酸之态。

尾联以劝慰作结。

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无为,不要的意思。

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

⒊借送别言志。

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

过渡: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情。

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

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

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

“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

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

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

(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

)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

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

“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问题:⑴三、四句壮阔明朗的画面展示出诗人,以“小谢”自比流露出诗人。

⑵七、八句表现了诗人。

⑶“抽刀断水”这一细节显示出诗人的要求。

解析①豪迈开阔的胸襟,自信。

②对高洁理想境界和追求。

③摆脱精神苦闷。

小结:刚才同学们讲伤别、喜别,都是离人一时心情的起伏。

而如果一首诗,既包含了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来多舛命运的感情积淀,那么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这就是我们组讲解的送别诗,它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分析这样的诗歌,不能不把特定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来看,像李白,他豪迈的语言归结于他豪迈的性格,悲伤的格调则归结于长期不平的际遇。

⒋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⒌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诗内涵丰富,表意侧重点也不明显。

如谢眺《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师: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部浩瀚的送别诗史。

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的全部。

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小结: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将送别诗按主题划分为五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