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饮茶风俗

中外饮茶风俗

的僳僳族有喝雷响茶的风习。其制法:先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 将水煨开,再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钟 后滤出茶叶渣,将茶汁倒入酥油筒内,倒入两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 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等。最后将一块有一个洞的放在火中烧红的鹅卵石放 入酥油筒内,使筒内茶汁作响,犹如雷鸣一般。响声过后马上使劲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 油成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打好倒出趁热饮用。
8、罐罐茶 品饮罐罐茶是甘肃部分山区(通渭,会宁,定西,兰州,天水市的甘谷、武山一带)农家 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 一个土火炉子、一只“曲曲罐”(泥土烧制而成,容量很小,所能容纳的茶水也许远远不 足一只高脚杯)、一撮茶叶或一笼火,一撮茶,一个茶罐和一只茶蛊,便是罐罐茶的全部 家当了。大家坐在热炕上,架旺火炉,将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浓酽至极,一口口的呷着,显 得十分舒坦轻松。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都有罐罐茶具,借以聚亲会友,他们把品饮罐罐 茶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乡下罐罐茶也是农民的早点。罐罐茶具有几个明显的 特点:一是用水量特别少。一般农村的老年人喝罐罐茶,所用的水大概只需要我们平时喝 水用的一杯水就够了。二是特别费时间。老年人喝罐罐茶一般要用一个多小时甚至于比这 还要久。三是由于用的是土火火炉子,烟雾缭绕,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四是熬成的茶特 别苦。罐罐茶其实是在喝茶汁,再加上由于生活水平所限,用的茶叶也大都是一斤才几元 钱的劣质茶叶,所以特别苦。
中外饮茶风俗
一、中国茶俗 1、擂茶: 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所以又名三生汤。 流行于我国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
安化的擂茶制作非常讲究,原料也多种多样。除了茶叶以外,还有炒熟了芝麻、花生、黄 豆、玉米、大米、绿豆、番瓜子,以及生姜、食盐和胡椒,其中主要原料是大米和茶叶。 当地人把炒熟的大米等用石磨磨成粉备用,再把茶叶、生姜和芝麻用擂钵擂成糊状,和磨 成粉的原料一齐倒入锅中滚开的水里面,一起煮成糊状,就成了擂茶。 习俗: 1:按照当地的习俗,如果说你喝完手里的这一碗就不想喝了,那你就别把手上这碗擂茶 再喝下去,让它留在碗内,等到临走离开主人家时,再一口气喝完,然后告辞。 2:喝安化擂茶,还有摆“碟子”的习惯 。意思是一是八个人坐一桌,表示每人都有一份; 二是八字是个吉利数字,当地人信奉“桌摆八,有财发”的信条。
11、奶茶
12、回族盖碗茶
宁夏回族喝茶很重视茶的配料,所选茶叶一般以陕青、茉莉为主。喝盖碗茶的花样甚多, 通常是喝放有茶叶、冰糖、桂圆的“三香茶”,用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沏泡 “白四 品”;用砖茶、红茶、红枣、果干沏泡的“红四品”。招待佳宾时则用“八宝茶”盖碗。 茶碗里配放适量的花茶、冰糖、白糖、红糖、红枣、花生仁、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 萄干、柿饼、果干等,开水冲泡,茶味浓酽、甘甜、香气四溢。
9、侗族打油茶
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一天之中,不分早晚,随时都可以制作.油茶待 客一更是侗族的重要礼俗。用来制作油茶的原料,主要是:茶叶、大米花、酥黄豆、炒花 生、猪下水、葱花、糯米饭等。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将煮好的糯米饭晒干,用油爆成米花, 再将一把米放进锅里干炒,然后放人茶叶再炒一下,并加入适量的水,开锅后将茶叶滤出 放好。待喝油茶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米花、炒花生、猪肝、粉肠等放人碗中,将滤好的茶 斟人,就是色香味美的油茶了.侗家人喝油茶的规矩是:在侗族地区无论到哪家,请你喝 油茶,你不必讲客气,太客气了,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喝茶时,主人只给你一根筷子,如 果你不想再喝时,就将这根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一看就明白,不会再斟下一碗.如果不是 这样,主人就会陪你一直喝下去。贵州的布依族也喜欢喝油菜,制作方法与侗族差异不大, 只是不用猪下水等物。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 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 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 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 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 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 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 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 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在喝茶中,如果喝完一盅还想喝,就不要把茶底喝净,要留点,这样主人会给您继续倒水。 如果已经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 放到嘴时,表示已喝够了,主人也就再不谦让倒茶了。由于饮茶的益处多,回族人民不仅 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而且走亲访友、定婚时,还喜欢送茶礼。例如回族定亲时,一般要送 砖茶、细茶、桂圆、红枣、芝麻、葡萄干等,所以定亲也叫“定茶”。在回族结婚之日, 除主人招待外,其它亲戚朋友协助待客叫“喝茶”,同时还有早茶、偏茶、晚茶之分。
5、油盐茶 油盐茶,僳僳语“华欧腊渣渣”,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将茶烤至 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入油、盐,再加开水煮沸3~5分钟。这种茶汁既能解渴,又能充 饥,别有风味。
6、龙虎斗茶 纳西族喝的“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很奇特。首先用水壶将水烧开,与此同时,另选一 只小陶罐,放上适量茶,连罐带茶烘烤,为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 受热均匀。待茶叶发出焦香时,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分钟。同时,另准备茶盅,一 只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就会发出 “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同胞将此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声音愈响,在场者就愈高兴。纳 西认为“龙虎斗”还是治感冒的良药,因此,提倡趁热喝下。如此喝茶,香高味酽,提 神解渴,甚是过瘾!但纳西族认为,冲泡“龙虎斗”茶时,只许将茶水倒入白酒中,切 不可将白酒倒入茶水内。 龙虎斗原名“阿吉勒烤”,是一家老少在火塘边烤制的茶饮。茶具一律是粗朴天然的土陶 具,茶叶则选用普洱生茶——普洱茶已有千年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让纳西人的普洱茶具 有独特的口感。雪域泉水是纳西人上好的烧茶之水,而被称为“虎”的酒则据个人喜好, 通常选择家中常备的米酒、苞谷酒,气息浓郁芬芳,与茶混合后,茶之清苦与米酒之甘甜 彼此拥抱着滑入喉咙,滋养肺腑。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 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 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 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 “先苦后甜”的哲理。
3、白族三道茶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 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 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 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 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 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 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 止。
10、酥油茶 酥油茶是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的黄油),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 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 木棒用力敲打。所以配置酥油茶叫“打”酥油茶。 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西藏高原。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 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
7、竹筒茶 竹筒茶,傣语称为“腊跺”。按傣族的习惯,烹饮竹筒茶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 竹筒茶的制作:竹筒茶的制作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1) 装茶:用晒干的春茶,或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装入刚刚砍回的生长期为一年左 右的嫩香竹筒中。 (2) 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烘烤,约6~7分钟后,竹筒内的茶 便软化。这时,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压紧,尔后再填满茶烘烤。如此边填、边烤、边 压,直至竹筒内的茶叶填满压紧为止。 (3)取茶: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剖开竹筒,取出圆柱形的竹筒茶,以待冲泡。
2、镇巴烤茶 陕西汉中的镇巴一带。 程序:客人在火塘边坐定,主人就把几只搪瓷茶杯摆在火塘边,用火塘灰将它们擦拭一遍 ,再用清水洗净、擦干。茶叶放进“巢儿窝”里。从中取出一大把的上等手工晒春茶,分别 放在茶杯中,将火调旺,手持茶杯在火焰上烘烤。要边摇边烤,直到茶叶散发出焦香味。 放入沸水,直到水沸腾后将杯端起,吹去浮沫,以双手献给客人。 滋味:焦香浓郁,虽然有点苦,但是片刻后喉间即感润泽甘美,回味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