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饮茶风俗精讲

中外饮茶风俗精讲


在浙江德清地区婚姻中的茶俗, 则更为丰富多彩,列举如下: “受茶”、“订亲茶”、“大 家接茶”、“毛脚女婿茶”、 “亲家婆茶”“新娘子茶”、 “合枕茶”、“献茶”、“闹 茶”、“开门茶” 、“谢媒 茶”、。
三、茶与丧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 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 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 《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 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 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 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 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 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 记载。在光绪五年( 1879 年)岁暮大祭的祭品 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 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 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 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 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 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 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 保存。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家所好。所谓“名山 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像南京 栖霞寺、苏州虎丘寺、福州鼓山寺、泉州清源寺、武 夷天心观、衡山南岳寺、庐山招贤寺等,历史上都出 产名茶,名噪一时。 如安徽名茶"黄山毛峰",即产于黄山松谷庵、吊桥庵、 去谷寺一带;名茶六安瓜片,即产于安徽齐云山蝙蝠 洞附近的水井庵。而庐山以云雾著称,茶树长年生长 于云雾弥漫的山腰,庐山招贤寺的寺僧们亦于白云深 处劈岩削峪,广栽茶树,采制茶叶,成为著名的 " 庐 山云雾茶 "。另外杭州龙井寺产的龙井茶、余杭径山 寺的径山茶、宁波无童寺的天童红茶等都为名寺名茶。
二、茶与婚礼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 的象征。 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 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 之意。 因 " 茶性最洁 " ,可示爱情 " 冰清玉洁 " ; " 茶不移 本 " ,可示爱情 " 紧贞不移 " ;茶树多籽,可象征 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 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 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六 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 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都喜欢喝油茶。做油茶, 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 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 口味而定。 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 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 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 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 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 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 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 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 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 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美名其曰 :"八宝茶 料在茶汤 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 滋味是不很一样的。一般说来,刮碗子茶用沸水 冲泡,随即加盖,经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 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 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 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具体依所添 的干果而定。大抵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 5-6次,甚至更多。
四 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 件套"。它有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 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 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 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 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 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饮茶风俗


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 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 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 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 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 习俗。那五彩缤纷的茶俗,始终伴随着人 们的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情 趣,在人们眼前闪烁,在人们的身边传播。
一 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 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 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 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 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 道茶"。
一是赏茶 : 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 闻香,并简述其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 : 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多用开水冲洗,这样 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 : 一般视壶大小,按 1 克茶泡 50-60 毫升开水比 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 5 分 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 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 满为止。 八是敬茶: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 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 “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 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 “合茶”。 " 三道茶 " :举行婚礼时,还有行 " 三道茶 " 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 或枣子 " ;第三道才是 " 茶叶 " ,都取其 " 至 性不移"之意。
四、茶与宗教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 教的是道教。 早在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 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 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 妙药。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 ",即不饮酒, 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 头正背直、不动不摇、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历 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指禅与茶叶同 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 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 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将事先 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 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 入 备 有 食 料 的 茶 碗 中 供 客 人 吃 茶 。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 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是碗内 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 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 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 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 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 赞口不绝!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 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应先把砖茶打碎, 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 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 25克左右。当水再次 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 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 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 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 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 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 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 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认为, 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 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
我国少数民族饮茶风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 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 56 个兄弟民族,由 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 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 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 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 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 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 是共同的。
一、茶与礼仪
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 不息。其中,既有宫廷的华章、庙堂的雅乐,又 有民间的山歌、野曲。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 却凝积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 气息。千百年来它美化人生、雅俗共赏,因而最 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接受。 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中国的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 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 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 紧相连,密不可分。
五 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 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在牧区, 他们习惯于 "一日三餐茶",却往往是"一日一顿 饭 " 。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 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 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 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 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 喝 咸 奶 茶 一 般 是 不 可 缺 少 的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