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五、吸收曲线
1. 吸光度 A 不同波长的光透过某一固定浓度的 有色溶液,可测得每一波长下对光 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A)
2. 吸收曲线 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 作图所得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或 称为吸收光谱。
A
3. 说明
( 1 )吸收强度最大处所对应的
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max。 ( 2 )在一定溶剂下,对于某一物质有:
定义: 吸光度 A
A log
1 T
log
I0 It
logT 2 logT %
(T %
It I0
100%)
(二) 朗伯-比尔定律
在设定条件为: (1)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 (2)溶液透明均匀:C = const.
根据数学推导可得:
A logT kbc ----朗伯-比尔定律
式中: b ---- 比色池的厚度 c ---- 溶液的浓度 k ---- 吸光系数
(三)溶剂效应
产生光谱的原因
结构(内因)
1. 精细结构
溶剂(外因)
物质处于气态时,其吸收光谱由孤立分子
给出,因而转动、振动光谱也能表现出来,即
为所谓的精细结构。
A
A
λ
在溶液中
在气态
λ
2. 溶剂化 物质溶解于溶剂后被溶剂分子包围,即为溶剂化。
3. 溶剂效应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1)溶剂极性增大,精细结构消失
二、三周期元素,n电子即为p电子。 如 O、X、N、S、P等 能量高低顺序:
Eσ < Eπ < En < Eπ* < Eσ*
(二)有机化合物常见跃迁类型
σ→ σ*、n → σ*、 n → π*、 π → π*
跃迁所需能量:
σ→ σ* » n → σ* > n → π* > π → π*
能 量
n → σ*
近似波长范围(nm) 颜色 互补色 近似波长范围(nm) 颜色 互补色
400--450
紫 黄绿 560--580
黄绿 紫
450--480
蓝黄
580--600
黄蓝
480--490
青橙
600--650
橙 绿蓝
490--500
蓝绿 红
650--760
红 蓝绿
500--560
绿 红紫
四、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 一个分子总能量 E 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①
A
a1% 1cm
b
c
a1% 1cm
A bc
0.352 15105
7.04 103
②
a1% 1c m
10
a
a
a11c%m 10
7.04103 10
7.04102
③
M
a11c%m 10
112.4
7.04103 10
7.9104
三、吸光度的加和性和光强的加和性 1. 吸光度的加和性 对于同一波长,照射多组分溶液
(2)溶剂极性增大,由π → π* 跃迁谱带移向长波,
即红移。原因:激发态π* 的极性 > 基态 π 极性
π*
△E非
π
非极性
π*
△E极
π
极性
即: π*易受溶剂极性影响,
降低能量大
△E非 > △E极
(3)溶剂极性增大,由n → π*跃迁谱带移向短波, 即蓝移。原因:非键电子与极性溶剂(如水、 乙醇等)形成氢键,能量降低大。
2. 光强的加和性
不同波长λ1、λ2、… λn 的平行光照射同一组分
λ1
I01
I1
λ2 I02
I2
则:
λn I0n
In
I0 = I01 + I02 + ······+ I0n It = I1 + I2 + ······+ In
A log( ) log 仪器响应:
I0
I01I02 I0n
It
I1 I2 In
I0
I1
I2
I3
I n-1
In
A1
A2
A3
An
A
log
I0 In
log(
I0 I1
I1 I2
I2 I3
I n1 In
)
log(
I0 I1
)
log(
I1 I2
)
log(
I2 I3
)
log(
I n1 In
)
A1 A2 A3 An
成立条件: ① 与朗伯比尔定律相同
② 用于彼此不相互作用的多组分同一溶液
△E电子 》 △E振动 》 △E转动
2. 电子能级跃迁在 200—760 nm。
3. 分子吸收光谱为一带状光谱
原因: 分子发生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时,不可避免
地也要发生振动和转动。振动波长间隔为 5nm,转 动波长间隔为0.25nm由于彼此间隔太小,分光光度 计分辨能力不够,谱线密集连在一起,呈现带状, 故称为带状光谱。
适用条件:均匀、非散射介质
不适用于:非单色光、高浓度溶液
二、吸光系数与灵敏度
k ---- 吸光系数,与入射光波长 λ 、温度 t 、
吸光物质本性有关
1. 摩尔吸光系数 ε(cm-1·mol-1·L) 当单位为 b –cm、c -- mol ·L-1 时, k = ε
A log T bc ---- 稀溶液
A1 A2 An
四、比尔定律的基本限制
A bc
A = kc A = kb
(b = 常数) (c = 常数)
Beer定律 Lambert定律
1. 必须在使用适当波长的单色光为入射光的条件下, 吸收定律才成立。单色光越纯,吸收定律越准确。
2. 比尔定律只有在稀溶液才能适用 ① 高浓度时,粒子间作用力大,影响粒子电荷分布,
② ε = M ·a (M– 吸光物质分子量)
3. 百分吸光系数
a1% 1cm
(
E1% 1cm
)
① b – cm , c – 百分浓度(W/V)% 时
A a11c%mbc ② a11c%m与 ε 、 a 的关系
a1% 1cm
10a
10
例题: 浓度为 0.5 μg . ml-1的Cd2+溶液,经显色剂
E = Eo + E平动 + E电子 + E 振动 + E转动
常数 连续变化 与光谱无作用
量子化 与光谱有作用
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温度、溶剂等确定), 能量变化为:
△E = △E电子 + △E振动 +△E转动
其中: 即:
△E电子:1~20 eV △E振动:0.05~1 eV △E转动:< 0.05 eV
max
max = const.
( 3 )溶液的浓度不同,A不同(在同一波长下)
( 4 ) 吸收曲线的高低取决于:
浓度(C)
分子内部结构(ε )
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物质吸收的光线在紫外区或可见光区内,所得 谱图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基本概念
① σ 键电子:形成单键的 σ 电子 ② π 键电子:形成双键的电子 ③ n 电子:未共享的电子,或称为非键电子。对于
(一)基本概念
1. 长移(红移): 某些有机化合物经取代反应引入含有未
共享电子对的基团(如:-NH2、-NR2、-OH、 -OR、-Cl、-Br、-I、-SH、-SR等)之后,使 原吸收峰的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同时产生 n → σ*、n → π*吸收峰。
如:
吸收
CH3—H σ→ σ*
CH3— I : σ→ σ* n → σ*
π*
n △E非
非极性
π*
△E极
n
极性
△E极 > △E非
(4)溶剂本身有吸收,如物质吸收与其吸收重叠,将 妨碍物质吸收。因此选择溶剂应注意其波长限度。
(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1. 定量分析
2.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对照法):根据吸收光谱
的特征—吸收峰的数目、位置、强度( ε )、光
谱图的形状。
3. 纯度检查 4.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配合红外、质谱、核磁 共振谱)
波长 125—135 (nm)
150—210
259
2. 助色团: 能使吸收峰长移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团
如:上例的 -I
3. 生色团(发色团) 有机化合物分子含有的不饱和基团,其跃迁为:
n → π*、π → π*
(1) n → σ* 所需能量取决于 n 电子的性质
( CH3 )2O
( CH3 )2 S
芳香化合物特征吸收带(精细结构吸收带),
ε λ ε 102 < < 103。 苯环: max 254 nm, < 200 ε 芳香化合物特征吸收带, 2×103 ~ 2×105
常有 E1 带和 E2 带
苯
λmax E1
λmax E2
=184 nm =203.5 nm
ε E1 = 5×104 ε E2 = 7×103
显色后,在518nm处用1cm 吸收池进行测定,测得
透光率为T=44.5% ,求
a1%
1c、m a
和ε(MCd=112.4).
解: b = 1 cm
C= 0.5 μg.ml-1=0.5×10-6 g×100 / 100 mL= 5×10-5 g /100mL
A
log
1 T
2 log T %
2 log 44.5 0.352
影响 ε 的因素: ε = f ( λ、t、分子结构)
ε ↗、灵敏度 ↗
提高灵敏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