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知识结构复习目标掌握各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事实、特点及对中国 社会的影响;能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之间的联系, 认识到各阶级的抗争探索是向前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总结各阶级探索 抗争的经验教训。
一、 近代前期 1840 年~洋务运动基本史实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特征尚未产生新的阶级,主要由农民、地主阶级进行,向西方学习, 但停留在"器物"阶层。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1919 年基本史实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西方制度,企 图通过变法、革命等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二、近代后期 1919~1927 年基本史实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人运动高 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特征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俄国革命,坚持城市革命道路;中 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大革命。
1927~1937 年基本史实三次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和发展、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八一宣言、西安事变。
特征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随着中日矛盾上 升,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联蒋抗日 1937~1945 年基本史实第二次国共合 作、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人民战争路线、《论持久战》、中国共产 党七大、根据地建设、抗战胜利。
特征全民族抗战。
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战胜利。
1945~1949 年基本史实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进攻、战略 反攻、决战、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会议。
特征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新中国建国后 1949~1956 年基本史实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 的措施、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特征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78 年基本史实 《论十大关系》 、 中国共产党八大、 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倾斗争、"八字方针"、七 千人大会、"文革"、外交成就。
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78 年至今基本史实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 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十三大、十 四大、十五大。
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二重点讲解近代前期应注意问题 1.正确理解近代统治集团内部、资
产阶级内部、 洋务派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①统治阶级内部顽固派 和洋务派的分歧在于对待学习西方态度不同。
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一切外洋事物和改革; 洋务派则主张中体西用,洋为中用的方式求取富强。
一致性表现在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结果都因未能抵御外敌侵略而宣 告失败。
②资产阶级内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在 政治倾向上出现分歧,形成两个派别,即维新派和革命派。
分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现君主立宪;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革命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
一致性更强,表现在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都 要求挽救民族危机,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实践上相辅相成。
革命派民主思想的传播动员了人民,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与维新派 有历史渊源的立宪派乘机活跃起来;反过来,立宪派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 后, 从行动上配合并支持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成功③洋务派和早期维 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早期维新派支持"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投入洋务运动, 并主张维护君主制,这是同洋务派一致之处。
不同的是,洋务派只注重军事、外交和机器制造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 文教事业,而早期维新派则注意建立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发展资 本主义。
2. 规律和认识①鸦片战争后 20 年, 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
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一阶段及其后一段时期,不管是农民经济还是地主阶 级的抗争与探索均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这两大阶级都不是先进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他们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和局限,更提不出顺应时代切实可行的 革命纲领和改造社会的方案。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 政治舞台,并成为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主角。
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由此向纵深发展,从学习西方 "器物"递进到学习 西方的制度。
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落后的局限,积极推进了民主革 命的发展。
但其自身具有软弱妥协的局限,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抱有一定程度 的幻想,革命纲领缺乏彻底性,无法调动广大人民。
这些决定其政治目标不可能实现。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其革命性值得肯定, 它是民主革命可以团结的力量。
近代后期应注意问题 1.国共两党关系.从 20 世纪 20-40 年代,两党 关系呈现了由合作到分裂,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的特征。
.制约这些变化的因素有两党的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环 境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
.从两党性质看是其矛盾斗争的必然性;从关系变化过程看,合作局 面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的结果;分裂局面主要是国民党对内独裁,
中外反动势力结合的结果;从影响看,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和认识.建设取得成 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 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根本原因是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 挥。
而且,党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取得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 才能发展中国。
. 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理论根源是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 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到 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 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响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 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3.统一战线的发展及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四次统 一战线第一次是 19241-19277 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它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三次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四次是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是最广泛的统
一战线,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四次统一战线中起突出的领导作用。
首先,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促成统一战线,处于主动地位,起领导 作用。
其次,统一战线各种力量虽有矛盾,但最主要活动是一致的,这些活 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再次,统一战线的目的是为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
所以,职工在四次统一战线中均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4.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策略 和方针,也体现一定的时代特点。
是中国人民抗争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把握每次会议的时间、内容、作用或影响,在此基础上推延其他相关 史实,就较容易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程。
5.注意宏观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政策措施的基本线索。
如政权建设方面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民主专政;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性质 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后人民民主专政。
四次统一战线略。
土地政策 1931 年土地革命总路线;1941 年"双减双交"政策;1947 年 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又经历了土地政策、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步骤。
同时,微观分析这些变化的异同及出现变化的原因。
另外,注意抓住各时期社会主次矛盾的演变,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工作 方针和阶级结构、社会结构调整变化的必然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史论结 合, 深化历史结论,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 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利弊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