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2、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
(1)目的: (直接目的)剿发捻,勤远略; (根本目的)维护清统治 (2)代表人物 中央: (3)主要措施
地方: 前期:以( )为旗号,创 办——工业; 后期:以( )为旗号,创 办——工业
经济:(工业化)
军事:(国防近代化) 科教:(教育近代化)
(4)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 (5)客观作用:
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
康梁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总结、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的特点:4
1、背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 2、带有普遍的向西方学习的特征:
3、探索带有逐步深入的过程;(从军事科技到工业、 国防到政治制度在到思想文化) 4、从文化的被动接收(随着侵略而被迫接受)到 主动选择(十月革命后选择马克思主义)
1、阶级局限性造成:
认识:农民阶级的救国方案不能取得成功的 原因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根源)决定了农民阶级在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在组织上 往往采用宗教形式发动,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 导核心; 2、时代局限性造成:
(1)受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在近代前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 阶级尚未壮大到领导农民进行斗争的程度;
(4)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前期新文化运动 1、探索特征: 以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为指导思想,对封建专制、迷信、封建 旧道德和旧文学展开猛烈批判;
2、探索结果: 虽然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没有与 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给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出 路;
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二次革命”(1913年) 2、护国运动(1915—1916年) 3、护法运动(1917—1918年) 4、新文化运动(1915年——五四后) 5、五四运动(1919年) 6、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思考题: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有哪些不同?
五四运动前 领导阶级 群众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为 主,基础薄弱 五四运动后 无产阶级 工人、农民、小资、 民资,基础广泛 以推翻军阀和帝统 治为目标;反北洋军 阀与反帝结合
丁汝昌
(6)反洋教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义和团的斗争: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 的提出;廊坊、杨村之战;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紫 竹林租界之战;东交民巷之战; 2、清军:聂士成在天津阵亡;
(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湖北江西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1931—1937年前:
防御: 提拔将领;重整朝纲,提出建设国家新方案;进 行一系列(合破—合歼—合攻——挺进—保卫) 失败: 1864年 天京陷落
特点和教训
失败原 因 特点 主观:阶级局限性和战略失误 客观: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 担负双重任务;(时代) 领导人对西方的态度;(时代) 对亚洲其它民族解放运动的配合;(时代)
失败原因
教训
主观:阶级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 导中国革命取胜;
(3)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 命取得胜利?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
阶级局限性
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
一、近代前期清朝爱国官兵的反 侵略斗争
1、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陈连升、关天培、葛云飞郑国鸿王 锡朋、裕谦、陈化成、海龄; 3、边疆地区新危机:左宗棠 4、中法战争:刘永福、刘铭传、冯子材; 5、中日甲午战争: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 聂士成、 徐邦道、丁汝昌; 6、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刘永福 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士成
二、近代前期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反 侵略斗争
(1)史实:
1、鸦片战争时期:1941年5月 三元里人民的抗 英斗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丘逢甲、徐骧的 义军;
5、义和团运动:
(2)主要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
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外国侵入加剧;自然灾害
酝酿: 理论准备:创立拜上帝会,进行宗教理论建设; 组织准备:组织拜上帝会,形成六大核心; 兴起: 金田起义揭序幕;永安建制初建政;定都天京成 对峙; 全盛: 颁布革命纲领(内容、评价);北伐(时、领、 失利主要原因、意义)西征(时、领、主要战役、 意义)东征(时、领、主要战役、意义) 转折: 天京变乱(根本原因、具体原因、影响)
1、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化、国防近代化和 教育近代化) 2、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3、20世纪初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结果:加剧清统治危机)
(二)农民阶级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1、《天朝田亩制度》力图以绝对平均主义原 则来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从而建立农 民阶级的理想社会;(这种主张是落后于世界 历史发展潮流的,显示其落后性); 2、《资政新篇》提出在政治、经济、文教和外 交方面全面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义和团运动中提出“扶清灭洋”,以摆 脱民族危机;
井冈山、中央、闽浙赣、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 鄂赣、广西左右江、广东海陆丰等革命根据地;
(3)开展土地革命
制定土地革命路线;打土豪、分田地;
(4)展开反“围剿斗争”
从1930年—1934年共五次;
(5)进行抗日反蒋斗争
30年代察哈尔、上海、福建等地的斗争;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
2、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 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 1、鸦战期间开始萌发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 “ 经世致用”思想奠定思想基础; 潮 (1)背景: 鸦战是萌发的直接原因; (2)代表人物和主要贡献
林则徐 魏源 设译馆;使广东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海国图志》 和“师夷长 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技以制夷” 仿制西方战舰,最早提出建设新式海军; 思想 (3)作用 启迪人们挣脱闭关牢笼,面对现实,去重 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主观方面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其阶级局限性;
客观方面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阻碍民主制度的建立;
在中国缺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政治、群众 基础;
小结:近代前期不同阶级、不同 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
地主阶级
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 洋 务 魏源 派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农民阶级: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中外反动势力力量强大,农民 斗争遇到新情况: 时代局限性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晚发展不充 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不足 以领导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
三、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革 命和启蒙运动
(1)史实:
1、戊戌变法: 2、辛亥革命: 3、新文化运动:
1、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 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学堂创办;书籍文章发表维新思想传 播 公车上书、强学会的创办、各报馆学 会和学堂的创办,论战,上书,提出 施政纲领,组织保国会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影响;
斗争目标 以维护辛亥革命果 实为目标,未以推翻 军阀统治为目标;反 军阀统治和反帝斗 争未结合 斗争结果 失败
取得重大成果
三、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1927—1937年) (1)举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作者:金波
工作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松门中学
E-mail:jinbo23@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
本作品版权由金波老师所有,授权予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任何机构或个 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忱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
专题四
(1)政治斗争:
进行重庆谈判;政协会议上的斗争; 反对伪国大,掀起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民 主党派同国民党集团决裂; 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进行北平谈判;召开人民 政协; (2)经济斗争: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争:
打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举行战略反攻;发动三大战役,进行大决战; 发动渡江战役;追歼残敌;
教训
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义和团运动
原因: 兴起 发展: 高潮: 失败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直接原因: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严重; 时间、主要事件、地区;提出口号(评价) 1900年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招抚; 廊坊、杨村;天津;北京地区的斗争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1、广州人民同清朝爱国官兵奋勇抵抗; 2、清军在大沽口重创英法舰队;
(3)太平天国运动中 太平军进军上海和天京保卫战;
(4)中法战争中
刘永福、刘铭传和冯子材等在中越边境和 台湾等地的抗法斗争;
(5)甲午中日战争中;
平壤之战 左宝贵
黄海之战
辽东之战 威海之战
丁汝昌、邓世昌(致远)、林永升 (经远) 聂士成、徐邦道
3、辛亥革命:
思想斗争:翻译书籍,创办进步报刊宣传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思想;同保皇派进行论战; 政治斗争: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 2、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军事斗争: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浙皖起义;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经济条件;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2、探索特征:(从走英国式道路到走日本式道路) 3、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