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这节书有两个观念: 首先,一个文化的建立,的确是不容易。
食足则知荣辱。” 可知社会国家的富强、教育文化的 兴盛,要靠经济做基础的;要衣食富足了才会知荣辱, 仓廪充实了才礼义兴。所以有人说,最大的是穷人,连 裤子都没得穿了,拚命都不在乎,还怕什么?有地位有 钱的时候就怕事了。就是这两句话的道理。可见文化的 建立,要靠经济作基础。从冉求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 出他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去干 三年,我可以使他经济基础稳定,社会政治稳定,至于 文化的建立,则要“以俟君子”。这就还要等一段时间, 乃至要请比我更高明的人来。这是他的谦虚,也是他的 真话。
的是“可使足民”,谦
孔
退的是“如五六十”,
子 讲
“如其礼乐,则俟君
学 图
子”。孔子听了,未置
• 【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谦谦君子的冉求
冉求说话的态度谦虚多了,他说:只要方圆 六七十里的一个小小的国家交给我,或者更小一 点的国家让我来治理,花上三年的时间,我可以 使这个国家社会繁荣,国民经济发达,全民进到 康乐的境界,这是我可以做得到的。“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但是社会的经济充足了、富裕了, 还不一定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来,而对于文化根基 的建立,这种重大艰巨的事情,就只好等高明的 人才来着手了。这是冉求的谦虚词,也是他的老 实话。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唯独曾点与其他三位谈得不完全相同, 他所谈的不是事功,而是乐道。孔子十分赞 赏曾点的春风沂水的情怀。那是人生的一种 艺术审美情怀,正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 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展示和流露。曾皙向往 的悠闲自得的生活,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太平 社会的缩影,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目标的形象 表述,所以孔子情不自禁地赞同曾皙的志向。
返 鲁 论 仁
• 【读解】 《论语讲要》
子路说罢, 孔子哂之。哂是 笑,含有训诫的 意思。孔子这样 一笑,冉有等就 不敢说了,于是 孔子指名征问。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10), 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注释」
(10)方六七十:纵横 各六七十里。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吾与点也:与,赞同义。 言吾赞同点之所言。盖三人皆 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 志未必能遂。
曾晳乃孔门之狂士,无意 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 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 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 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 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 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 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11)如:或者。
朱熹《论语集注》
冉有谦退, 又以子路见哂, 故其辞益逊。
天 地 无 私
• 【读解】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 自认只 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 家,而且还只能 三年达到使老百姓物质生 活小康,至于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 自己则无能为力。
《论语讲要》
冉有说的话,有谦
退,有不谦退。不谦退
点「也注!释”」 (16)希:同“媳,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 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 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 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 在今山东曲阜。
【读解】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子路的豪侠气魄也罢,冉有的谦逊 也罢,公西华的委婉也罢, 都是说的治 理国家的志向,只有曾皙来了一通完全 不同的说法,一 句话也没有谈到国家大 事,而只是描绘了一派优哉游哉的春游 境 界,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
妙就妙在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干云的子路.反 而会心地笑了他一笑,略略带有讥讽的味道。对谦逊的冉求和委 婉的公西华也不置可否,却偏偏对那个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 曾皙由衷赞叹,脱口而出:“吾与点也!”
• 【读解】 循循善诱
•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
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 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 欲言。
• 巧于设问,善于启发 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学生心
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 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 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 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 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 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 趣,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 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
• 朱熹《论语集注》
公西华志于礼乐之事,嫌以 君子自居。故将言己志而先为逊 辞,言未能而愿学也。
【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
公西华这个人,在上论中已经 提到过,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 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 外交官,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 仪容很端肃,应对之间很得体,是一 个标准的外交官。他在这里表现的也 是外交官的风度,一开口就是外交官 的口吻,与众不同。(这段《论语》, 实在是很好的文学作品。)他说,老 师,我是一无所能,不过愿意跟着学 习就是了。这里三个人讲话,表达不 同。第一个子路“率尔对曰”,咚咚 就讲出来了,就干了。轮到冉求就谦 虚了:“小一点的地方……。”问到 公西华就说:“我并不是说我有才能, 我很差,不过愿意学习。”
孔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就这么孩子 气!所以说这段书很难懂。我们经历这几年的离 乱人生——国家、社会、天下事,经过那么大的 变乱——才了解国家社会安定了,天下太平了, 才有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会、不安 定的国家,实在是做不到的。时代的剧变一来,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 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 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 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 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 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 个理想。
• 【读解】 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也是各有特色,很
好地体现了人物 性格.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 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在当时算 是大型的诸侯国了。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 设想,当 时正在危难之中。所以,他是希望受 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 年的努力而达到大 治。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不仅有他一贯豪侠 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沂水春风
11-26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
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
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
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
孔
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
子 操
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琴
(3)居:平日。
• 【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
这里有一个问题,从这一段描写,我们看到曾点的 恬淡、宁静。大家在讨论问题,而他在搞他的音乐,应 该是没有听到子路他们的讨论。可是孔子问到他的时候, 他又说自己的想法、作法和子路他们三个人不同。可见 刚才别人的话他都听到了,这是很高的修养。
能在处世之间,最忙乱当中,同时应付几桩事情, 这就要具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 我的确看到过这样的朋友,一边在一件一件忙着批公文, 还在删改文句,一边听别人向他报告紧急重要的事情, 口里在“唔!唔!”应着,然后他把笔一放,立即吩咐 报告的人怎样去办理事情应付情况。同一时间处理了所 有的事,还非常轻松,这个人修养真高,我很佩服。这 里又要提到小说了,《三国演义》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庞 统,怀了诸葛亮的介绍信去见刘备。
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 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8)。”夫子哂(9)之。
「注释」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孔
(7)比及:比,音bì。等到。
子 论
(8)方:方向。
政 图
(9)哂:音shěn,讥讽地
微笑。
图
பைடு நூலகம்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
以为用。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本章记载孔子 与四个弟子谈志向的事。孔子开始时就 叫弟子们不要拘束,因此大家谈得坦率、 自然、各言其志。
【读解】朱熹《论语集注》长,上声。言
孔 子
我虽年少长于女,然女勿以我
著
书
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
图
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亦
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难道真是这样贪玩好耍吗?那怎么还 会成为圣人?
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我们在《公冶长》篇里已见到过子路、颜渊和孔子一起谈论 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抚 老 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 有所 养,老中青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大平,人人过 着美好 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 界。而曾 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 图”,不正是 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写照吗? 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 路等人的志向高远的境界。如果说,于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 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 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难怪得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
子见老子图
学习什么呢?“宗庙之事”,
这里宗庙就代表了国家。以前是宗
法社会,每一个国家的社稷以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