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中学二O一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测验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测试150分钟内完成,总分150分,试后交答题卷)友情提示:昨天,你既然经历了艰苦的学习,今天,你必将赢得可喜的收获!祝你:诚实守信,況着冷静,细致踏实,自信自强,去迎接胜利!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天朗气清,_____ . (作者: 《兰亭集序》) (2分)(2)《琵琶行》中诗人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1 分)(3)《人间词话》中借用了柳永的词句“,”来类比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第二境界。
(2分)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 (2分)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畅所欲育,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C.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巧夺天工的宝岛风光。
D.为了铁路的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重重困难。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项是( )。
(3分)“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上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
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②这本影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③而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摄影美学观念④在该书的前言里,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A.②④①③B.②①④③C.④②①③D.④③①②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
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
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的..,亦生野稗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
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
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2014 年01月06日)3.第③段中的加点词“繁花”和“野稗”在文中分别指4.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5.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新技术转移了我们的文化话语权,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
C.当代文化人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C.当代文化人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D.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技术条件升级而改变。
6.阐释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3 分)7.联系文章标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评析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最重要的羊粪(节选)李娟①我们这里的人,形容一件事情处理起来难度大,总是说:“跟啃奶疙瘩一样!”奶疙瘩就是酸奶煮沸后沥制的奶酪,很硬。
尤其是完全脱脂的陈年奶酪,硬得简直不近人情!任你牙口再好,也只能在上面留下几溜白牙印。
吃这种硬奶酪,得先在火炉上烤软了,或在滚烫的奶茶里泡软了,才啃得动。
加玛的一块奶疙瘩会啃三四道茶,从头一天泡到第二天,每道茶喝饱了就捞出奶疙瘩揣回口袋,到了下一道茶继续再泡。
做这件事时,她不但有耐心,而且有乐趣。
总之,奶疙瘩实在太难啃了。
②其实我主要想说的是:清理羊圈的工作太难了,就跟啃奶疙瘩一样。
③我们到了。
冬牧场广阔而单调,黄沙漫漫,白雪斑驳。
但我们生活的这一小块沙丘间的凹地却漆黑、深暗。
这就是羊的功劳。
羊在这个沙窝子里生活过许多个冬天,羊粪一年年堆积,粉化,把这块弹丸之地反复涂抹成了黑色。
④尤其羊圈里更是堆积了又厚又结实的粪层。
居麻说,这些粪层每个月都会增厚半尺,一个冬天得清理好几次呢。
其中初冬刚到达时的第一次清理和离开前的最后一次清理最为重要,劳动量也最大。
第一次主要是为了挖出最底层的干粪层。
最后一次是趁春日暖和,把最表面那层厚厚的软粪层铲起,砌在羊圈周围晾晒。
这些粪块又黑又纯,一块块大小适中,是冬天里最好的燃料。
⑤最底层的粪层因靠近地表,沙土多,又硬又结实。
加之又平摊着晾了一个夏天,撬起时跟预制板一样整齐。
这些结实的粪板虽不能用做燃料,却是荒野里最重要的建筑材料。
用这种粪板围筑起来的羊圈整齐又结实。
否则的话,又能用什么来盖呢?野地空旷,一棵树也没有,一把泥土也没有,一块石头也没有,只有低矮脆弱的枯草稀稀拉拉地扎在松软的沙子地上。
⑥就连我们人的饮食起居之处——地窝子,也多亏了羊粪这个好东西。
地窝子是大地上挖出的一个深两米左右的大坑,沙漠地带嘛,坑壁四周不垒上羊粪块的话,容易塌方。
然后在这个羊粪坑上架几根椽木,铺上干草,压上羊粪渣,便成了“屋顶”。
最后修一条倾斜的通道伸向这个封闭的洞穴。
当然了,通道两壁还得砌上粪块挡一挡。
连我们的睡榻也是用粪块砌起的,我们根本就生活在羊粪堆里嘛。
⑦“生活在羊粪堆里”——听起来很难接受,事实上羊粪实在是个好东西。
它不但是我们在沙漠中唯一的建筑材料,更是难以替代的建筑材料——在寒冷漫长的冬天里,再没有什么能像动物粪便那样,神奇地,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
——最深刻的体会是在那些赶羊入圈的夜里,北风呼啸,冻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脸像被揍过一拳似的疼。
但一靠近羊圈厚厚的羊粪墙,寒意立刻止步,和平的暖意围裹上来。
⑧刚到这里的第一天,傍晚时分风雪交加,根本没工夫好好整理。
很快夜深了,大家非常疲惫,于是和衣躺在几乎什么都没铺的粪堆上凑合着睡了一宿。
大家的脑袋统统抵着粪墙,翻个身,羊粪渣子就簌簌掉得满脸满脖子。
要是有咧着嘴睡觉的习惯就惨了!不过即使是闭着嘴睡觉,第二天,还是……⑨好在经过休息,第二天大家都精神焕发,开始大力规整。
垮塌的粪墙被重新砌起,裸露的粪墙上挂满了壁毯和绣毡(最麻烦的事是往这样的“墙”上敲钉子,哪能敲得紧呢……),到了下午,地窝子终于焕然一新,体面极了!羊粪块们被挡得结结实实,统统退居到幕后。
⑩原先的羊圈只有居麻一家使用。
现在与新什别克家合牧,陡然多了两百只羊,羊圈必须得扩张。
居麻用十字镐把羊圈坚硬的粪地砸开,新什别克和小伙子胡尔马西(新什别克的弟弟)用尖头锨用力撬起粪板,加玛用方头锨把碎粪渣抛到墙外,我和新什别克的老婆萨依娜则徒手抱起大块的粪层递给嫂子,嫂子砌新墙。
墙砌好后,多余的粪块都得运出去,我们几个女人用塑料编织袋一袋一袋地往圈外扛。
干了整整一天。
那个累啊!而且粪尘漫天,呛得满鼻子满嘴都是。
大家不停咳嗽。
脖子里也全是粪渣。
这次清理,至少往下挖了一尺半深。
(11)虽然劳动辛苦,值得安慰的是,这两天的伙食开得特好!每天都有肉吃!还有肉汤熬的麦子粥喝,而且麦子粥里还拌了酸奶糊……还有土豆白菜炖的风干肉,而且肉是用羊油煎的……还有一顿焖了肉块的抓饭。
最重要的是,这几天的所有茶水里都煮了黑胡椒和丁香粒!哎哟——香喷喷!(12)羊粪地板是撬完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却是羊的“褥子”太薄了,地气太寒,体弱的羊可能过不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