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高三12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制度自信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们对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的赞成、支持、拥护,以及自觉在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制度自信表现为对这一制度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评价。
制度自信虽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但建立这种自信却不只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而需要坚实的客观基础。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正是源于这一制度行之有效,是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好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好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正确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人类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经验的吸收借鉴,以及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能有效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团结稳定,这是我们拥有制度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既支持改革试点、鼓励基层创新,又注意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将其上升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
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系统推进;不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为制度自信奠定了顶层设计反面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实践不断变化发展,制度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变化,一些具体制度总会存在与实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之处。
这就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构建和完善制度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更不能听信他人的指手画脚。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做法固定下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制度更富生命力,让制度本身的功能和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出来。
在实践中的不断调整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自信的另一方面基础。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不断拓展制度完善的空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和优势更加彰显。
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也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
通过完善制度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制度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提供重要保障,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完善制度要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度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制度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制度自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桑玉成《为制度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0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国家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必然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B.制度自信意味着社会民众对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和评价,并能够自觉地在这个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
C.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结合将会推动党自身的制度建设,既有利于鼓励基层创新,也能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同时,一些具体的制度则要与实践发展相互适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的几个重要因索。
R.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C.文章论证兼顾理论和实践,既有对制度自信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制度发展现状的分析。
D.文章论证制度建设时,侧重将改革在单个领域的成就和多个领域取得的创新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凸显优势,这增强了我们的制度自信。
C.制度自信并不是一味强调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也需要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D.完善制度能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它需要关注人民利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0日下午,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授奖词为:“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
”彼得·汉德克的授奖词为:“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发布会上,安德斯·奥尔森向记者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并阐述了委员会的工作。
他讲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发生了自1901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负责候选人预选的评选委员会增加了5名外部专家,并在评选过程中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据悉,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以来,瑞典学院有8次宣布“保留奖项”,分别在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
这其中有6次是推迟至第二年颁奖,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
(摘编自李玫忆等《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材料二:近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类奖项陆续揭晓,引发了公众对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关注。
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某一领域最重要的成就,100多年来,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
从获奖成果中,国人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
看到差距与不足,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不过,也应看到,7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由弱到强、持续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反映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
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布尔斯是大爆炸宇宙学的奠基人之一,自1970年以来,就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之一,但迟至今年才获奖。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科学家们获得和平稳定的科研环境不过几十年,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国庆前夕,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奖章颁发,共有11位科学家入选受表彰,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的理由,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得失。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诺贝尔奖引关注》)材料三:诺贝尔奖带来的热议,绝不是凑热闹、蹭热点。
我们之所以要关注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世界,又心系祖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这几天,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
毫无疑问,一位中国作家若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总是令人感到欣喜。
不过,残雪本人的回应也说得很明白:“(有些)国内的朋友太重视这个奖了,这只是一个奖。
”没错,这只是一个奖。
虽然,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
何况,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奖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委员会的主观倾向和评委们的内部斗争……诺贝尔奖的荣誉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声望,推动经济发展,鼓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但中国人,也能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
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
(摘编自澎湃新闻《今天,我们如何关注诺贝尔奖?》)材料四:客观说,不少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总体上仍有崇拜心结,有人号召漠视这个奖项,实际上很难做到。
西方仍处在全球软实力的上游,我们受西方影响经常是情不自禁的。
但我们对诺贝尔非自然科学奖的理性认识也的确在增加,质疑它们已经成为很多人对其态度的一个持久性元素。
……允许自己对诺贝尔奖的各种临时性感受自然发生,不纠结于对它形成前后一致的统一态度,不被它牵着鼻子走,这或许才是中国社会对诺贝尔奖真正的一份"平常心"。
(摘编自环球时报《看淡诺贝尔奖,说来容易其实挺难》)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得主,分别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B.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以来,瑞典学院有8次宣布“保留奖项”,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
C.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因此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说,中国必将获奖。
D. 从诺贝尔奖获奖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很多领域仍与国际存在差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见证了百年来人类历史的变迁,恐怕哪个国家都不会完全忽视它的价值和意义。
B.中国作家残雪因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预测榜上名列前茅而令国人感到欣喜。
C.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比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有价值。
D.对诺贝尔非自然科学奖的质疑已经成为很多人对其态度的一个持久性元素。
6.随着2019年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今日应如何关注诺贝尔奖?(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7~9题。
舞台孙禹文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她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牵引着、撞击着……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血液会迅速涌上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