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虚词知识积累

文言文虚词知识积累



代 词
1、代人、代事、 代物。代人多是 第三人称。
他 ( 们 )、 她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们)、它(们)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代第一人称 的。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 近指。
这(这件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结构助词:宾 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
何陋之.有?(《爱莲说》)
4、结构助词:定 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5、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 或某些动词的末 尾,或用在三个 字之间,使之凑 成四个字,只起 调整音节的作 用。
无义,译时应省 去。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动词
到、往、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第三人称代 词。可代人、代 事物,用在名词 之前,作领属性
定语。
他的、它的(包 括复数)
(《岳阳楼记》)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 而置之其.座。(《古代寓言二则》)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在动宾结构中,“之”在前则为动词,如“吾
欲之南海”,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从虚词与实词的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
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2、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
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关键还在
于把握前后文章。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地推究出来。
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
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加以比较分
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常用虚词
常用 虚词
用法
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词或作用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连 词
转折关系
但是、可是、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或不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 15 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所、则、焉、何、乎。
其中“之、其、以、于、然”应该重点掌握。
题型分析和概括
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固把握文言
虚词呢?
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
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的词性。如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第 次课 教师:


教学目标
文言文虚词积累 熟悉文言文虚词的一般用法。
重点、难点 考点及考试要求
“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内容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熟悉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以不 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动作发生的 处所、时间。
在、从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介 词
表示动作的对 象。
向、对、同、给、 到等
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 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在被动句中, 介绍行为主动者

受制于.人
用在形容词之 后,表示比较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ຫໍສະໝຸດ 放在句首或句副 词
中,表示测度、 反诘、婉商、期 望等语气,常和 放在句末的语气
大概、难道、还 是、可要等,或 省去
其.如地石何?(《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前一个 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
助词配合。
2/8
连 词
通常放在句首, 或表假设;或表 选择。
如果、还是
助 词
1、结构助词:定 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
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1/8
语(名词)之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 性。
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三人称代
词。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
代 词
词之前,作主谓 短语中的小主语 (整个主谓短
他、它 (不能加“的”)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
语,在句中作主
语或宾语修饰

语)。
3、活用为第一人 称。可用作定语
我的、我(自己)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幼
表原因
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可译为又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或小主语。
时记趣》)
4、指示代词:表 那、那个、那些、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远指。
那里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
5、指示代词
这种
有蒋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示代词,表示 “其中的”,后面 其中的 多为数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