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1 / 1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教学目标:明确句译要求,掌握句译方法,剖析句译误点,提高句译得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语境中串通语意,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到位。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课题,明确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方法。

1、由考点直接导入课题。

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或者说要符合什么样的基本要求呢?严复以‚信‛‚达‛‚雅‛三点作为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这也可以借用来作为衡量文言文句子翻译好坏的标准。

‚信‛‚达‛‚雅‛这三点,说白了,就是‚准‛‚通‛‚好‛。

3、《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句子翻译示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一:(廉颇)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或译:在诸侯各国出了名) 译二: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地受欺骗;想不给吧,就担心秦兵打过来。

从翻译示例解读三字要求: 所谓‚准‛就是‚句子‛的每一个‚构件‛ 、每一点有效信息都得翻译准确到位,不多余、不遗漏、不歪曲、不望文生义,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还有句子表达的形式也要求能准确体现,如疑问、被动、判断等; 所谓‚通‛就是语意明白,结构规范,表达通顺,句内与句外、内容与形式都没有疙瘩,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所谓‚好‛就是要讲究表达的效果,如简明、得体、文笔优美之类。

‚准‛是最基本的要求,‚准‛了,‚通‛了,再求‚好‛。

4、再示例,对照句译要求,比较正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2年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误译一:那是关于李将军的说法吗?误译二:到死的时候,天下知道和不知道的,都是很悲痛。

正译一: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译: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正译二: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或译:都因为他的死而哀痛极了) 评析:(1)句一‚……之谓也‛是个固定结构且全句为动宾倒置句,‚之‛是提宾标志,即‚谓李将军‛(‚调‛);‚其‛并无指代义,是个副词,表揣度推测,委婉中流露颂赞(‚串‛)。

(2)句二‚天下知与不知‛语意的串通是个难点,‚知‛是‚熟知‛,译为‚知道‛,不准确;‚为‛这个介词后面省掉宾语,不可漏译。

(‚串‛好句内外) 5、探求句译方法。

在上面文句的翻译中,我们运用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可以几个字加以概括: 增(单音节词的扩展和成份的添加)如,‚秦‛译成秦国,句一中主语的添加,句二‚欲予秦(璧)‛;删(为了简洁作必要的压缩)如秦兵之来; 留(主要是古汉语专有词和一些古今同义的词)如,上卿、诸侯、城; 改(古今异义的词和修辞)如,‚拜‛、‚勇气‛‚不可得‛; 调(主要用于语序的调整)如闻于诸侯、秦城恐不可得、求人可使报秦者; 串(特别是上下句前后文的串通)如‚拜为上卿‛的被动句式(前后文)、句二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假设关系)。

提示:慎用‚删‛与‚留‛,重视‚调‛与‚串‛。

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成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方法多样,不一而论,更不可拘泥于方法技巧,因为理解才是关键。

重点:‚串‛(1)句内结构(语法成份),(2)句外上下文(特别是非完整句), 一句话‚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二、 研究下列考题,依照句译要求,演示句译方法,揭示句译误点。

1、高考题选项中的误译项。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高考题)田单闻之,及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间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B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评析:‚他‛在文中是指‚其他的、另外的‛,‚他将‛是‚其他的将领、别的将领‛,B 项却误译成‚他率领军队‛。

究其错误原因:(1)句内结构没能理顺,(2)忽略前文内容。

(2000年高考题)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B 、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评析:‚先其将归‛是难点,‚其将归‛是谁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迎候他。

此句的关键是要串通上下文。

2、提示常见的错误点。

误点举要:(1)凭空想象(忽略语境),(2)丢三落四(信息遗漏),(3)只图大概(不求精确),(4)原封不动(该译不译)。

三、点评模拟训练题,剖析句译病例。

1、盐城市联考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

……其友人止之,文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至潮阳,见弘范……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误译一:所以我不自量力,愿意为国献身,天下的忠臣义士中将会有闻风而起的人。

误译二:文天祥思索了很久很久,才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了张弘范。

译一:所以(我)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而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人宣示,期望天下将要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译二:(张弘范)固执地索要招降张世杰的书信,(文天祥)于是书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了他。

提示:先剖析误点,后对照正确译文,正误对照中,突出一个‚串‛。

2、第8周周练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

……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

为人淳厚,笃于故旧,……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

……昔陈平虽贤,须魏征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颂扬曰:‚大司农……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

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 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 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 误译举例: (1)因为政治行为第一担任大司农(关键词误译,不‚准‛) (2)凭借治理品行最好的人担任大司农(句内不‚通‛) (3)任命政绩和品行第一的人为大司农(句外不‚通‛) (4)以治行第一人做上了大司农(留得不当,译得不透) 正译:凭借政绩和品行第一人的身份担任大司农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误译举例:(1)这果真是忠臣们竭尽全力思考之时。

(2)这诚然是忠臣用尽心思充分发挥个人才干竭尽其所能的时候。

(3)这实在是忠臣尽心尽力挽救国家的危急时刻。

正译:这实在是忠臣为国尽心尽力的时候。

(或译:报效国家) (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 误译举例:(1)怎奈先有萧公而后才会有韩信(2)但依赖了萧何然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或:有所作为、成功成名)(3)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得到证实(或:被后世确认)(4)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信任推荐他 正译:(韩信虽然有奇才,)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被皇上信任。

其赐邑子黄金百斤 误译举例: 他(或:天子、皇上)就赐给了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 正译:(我)可要赐给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

(或译:我还是……吧、我该……) (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误译举例: (1)他就被他的儿子埋葬在桐乡的西郭外 (2)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的西墙外(或:西村外)正译:(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西面的城外。

3、小结误点和译法:(1)补充误点:别字病句,语法不通。

(2)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中,‚串‛是重点,‚串‛是关键。

‚串‛就是要理解,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真正理解了,才能正确翻译。

(3)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 练习与交流 阅读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1—4段,翻译文中的句子: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才能差的,他都不得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凭借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译:在这个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门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译:(宾客)就坐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译: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立在街市中,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 ---本文来源: 我爱语文[ / ]欢迎光临最大的语文公益网站!---/A rticle/Class14/Class 17/200605/10736.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