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要点诠释重点点击文言翻译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高考要求直译,就是句句、字字落实。

特别是一些虚词、实词的含义。

但是,文言文的翻译从根本上讲,还是理解文意、句意的问题。

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面几句话全面理解,这是做此题的诀窍。

文言文翻译,一般赋8―10分。

难点解剖一、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种:第一类是全文翻译题,要求遵循行文顺序,从开头译到结尾。

第二类是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

高考要求直译,即字字落实。

第三类是翻译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第四类是译文辩证题。

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译,而是要求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

从实质上看,它属于选择题类型。

翻译的具体方法有: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2.解释法。

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3.区别法。

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

例如:今操得荆州,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部”)有其地。

(《赤壁之战》)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比喻用法,译为“像回声一样地”)应,赢粮而景(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

(《过秦论》)又例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典故,译为“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保留法。

即文言文中的专名不必翻译。

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肴之战》)6.改写法。

即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

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

(《促织》)7.补充法。

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

(《肴之战》)8.调序法。

即把文言的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

例如:何施之为?(《肴之战》)译为:“算是什么恩惠?”9.扩充法。

对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

例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行(并序)》)可译为: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后,我便独自一人守着空船在江口盼等;船儿常在明月照耀下的清澈的江上漂来泊去,可哪有丈夫的踪影!10.凝缩法。

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借助注释阅读文章和解答题目注释,大抵是为了便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要排除阅读中的障碍,就必须借助注释。

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释中。

如有一题问“抽矢叩轮,去其金”的“金”指的是什么。

据文后注释“叩轮去镞”,就可知“金”是指“镞”,《过秦论》有“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之句,可知“镞”是箭头之意。

诱思·实例点拨2005山东高考,15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

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

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有赀。

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

殆不自觉也。

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

”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

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

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

’”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

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

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

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

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大困,寻死富阳。

(2)奇之,立许字以女。

(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4)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解析:句(1)关键词是“大”和“寻”。

“大”在此译为“极度、非常”,而“寻”译为“不久”,曾在《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接触过。

句(2)关键词是“奇”和“以”。

“奇”在句中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此译为“认为……非凡”,而“以”则是常见的“把”的意思。

句(3)关键词是“剧”和“辄”。

“剧”译为“繁多”,较为少见,“事剧而功寡”(《商君书?算地》),就是“繁多”的意思。

“辄”在高中所学多为“总是、就”的意思,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中“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和“一鸣辄跃去,行且速”,此处译为“才”。

句(4)关键词是“已而”“或”“肆”。

“已而”译为“不久”,曾在《虎丘记》“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中接触过。

“或”作“有的人”较为常见。

“肆”的本义是“商铺”的意思。

参考答案:(1)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2)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3)事务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4)不久有人检查他的行装,发现有周丰商铺中的物品。

参考译文: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知县恽侯请我编写县志。

还没完稿,恽侯奉命调离,我离开了富阳。

富阳人高傅占,对我叙述的关于周维城的事特别详细。

因此为他的事迹作传,用来遗留给后来的修县志者作参考。

周丰,字维城,他的祖先是绍兴人,家有资才。

父亲叫周重章,火灾烧得他倾家荡产,流亡寄寓在富阳,精神郁闷无所寄托,越发消沉灰心,不再置办产业谋生,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周丰还是小孩时,有一天很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归来,就把父亲的脚放到怀中睡觉。

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学习经商。

早晨有位老人路过集市,和他谈话后,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周丰侍奉母亲,坐卧行走,都要先了解她的要求,饮食必定亲自看她吃过,自己才吃。

事务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母亲有时候不顺心,端坐着不说话,周丰显得非常害怕。

看母亲的脸色高兴了,才快乐起来,又过了好久放心后才退下。

后来遇到他的子孙,说周丰每次就寝前,必定呼唤他的母亲;将要睡醒时,也是如此。

他自己一点也没意识到。

周丰四十二岁那年,经过吴山,有个看相的人观察了他很久,拉着他的手说:“你的这只手纹理如丹砂,大概隐藏有很深的德行,命中当有子,家道富贵康宁,从现在就要开始了。

”周丰做生意致富,生有子三人、孙六人,年纪八十四岁时死去,和相面的人说得一样。

周丰在乡里表现出很好的德行,有长者的风范。

曾经跟一起做生意的人回家,周丰已经资助了那个人,不久有人检查他的行装,发现有周丰商铺中的物品。

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丰,周丰急让他像以前那样藏好,告诫不要说出来,像以前那样对待那个人。

高傅占说:“富阳人多称赞周丰能施财给别人。

然而周丰曾经说:‘我愧对吴翁、焦翁。

’”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经商。

每到年终时,夜里怀揣金子走到里巷,见到贫家,默不作声地把金子放到门里,不让贫家知道。

焦翁是江宁人,挟带三百金到富阳做生意。

当时江水暴发,焦翁呼喊渔夫,救一个人给一个金子。

几天后,找到几个人,留在酒肆中,让他们饮食,等结束后送给钱财打发他们。

这二人,现在问富阳人,却不知道了。

周丰又曾经说过:“我有生以来,对人家了解我很是感激。

”唉,市巷中也是不缺乏有德之士呀!导引·规律技巧复习技巧一、在翻译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

意译,即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达。

如“下车”“视事”“山陵崩”“乞骸骨”等不好直译的表现古文化特征或特称的词语时,可按现在的说法用意译的办法解决。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如: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如: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