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感,它不是突发的激情,而是经过提升
的‚热情‛。但这‚热情‛又是‚冷‛
的。
二、艺术情感的生成机制 原始唤起 内觉体验 情感外化
原始唤起:
A 物感说 B 投射论 C 主客体关系论
A 物感说( “睹物兴情”或者“情以物兴”) 《礼记· 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推崇想象 屈原《楚辞远游》 ‚思旧故以想象兮‛。 司马相如《西京杂记》“赋家之心,包括宇宙 ,总览人物‛ 曹植《洛神赋》‚遗情想象,顾望怀愁‛。 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
西方古代想象往往被贬低,近现代以后推崇想 象,尤其是浪漫主义。 高尔基认为,作家的工作就是想像,他首先 得凭借想像调动生活印象,然后还要通过想像 改造生活印象,最后仍然要依靠想象创造出艺 术形象。他在《给初学写作者的信》里回答‚ 文学家的工作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时说:‚他 想像自己的观察、印象、思想和自己的生活经 验——把它们放进形象、画面、性格里去。‛
艺术情感 艺术想象 艺术理解
一、艺术知觉
感觉与知觉有何不同?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于 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 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 甚至还包括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 感表现性的把握。 艺术知觉: ‚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觉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知觉即审美知觉,是一种对于事物的 表现性的知觉。
英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和鲍桑葵
提出了事物的第三性质,即人们在知觉事 物中所产生的情感和带情感的幻象。 ※ 实际上,事物的第三种性质就是事物的表 现性质。如在久视败墙之后所看到的山水动物身上 看见宇宙灵魂的反映,而且在树木荆丛源野、 山丘中也看见。一般人看来不过是树木和土地, 在伟大的风景画家眼中,却像是硕大动物的形 相。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水面上看见的是 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都是苦痛和命运 的安排。”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 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艺术家所见 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 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真 实。” 克罗齐:“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 见得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 到的东西。”

二、艺术情感
1、艺术情感(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有和不同?
下面通过华兹华斯和托尔斯泰的两段话来分析
※自然情感往往只有刺激人、折磨人的
特性,而不带有可供享受的特性,要经过
回忆、沉思或者说是‚再度体验‛,才能
转换为艺术情感即审美情感。
狄德罗
鲁迅
苏珊· 朗格
审美情感是一种平静的情感、智慧的情
原型举例 《聊斋》创造的鬼狐世界与中国的某 种文化原型有密切关系。 《说文解字》:“狐,妖兽,鬼所乘 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 丘首。” 鬼和狐化为人形往往仅为女性,所以 其作祟的方式是“媚”。女鬼或女狐又必 和狡猾、淫荡、媚惑、阴险相联系,于是 有“狐狸精”之说。从《天问》、《抱朴 子》、《初学记》、《太平广记》到唐诗 宋词,都有记载或描写。 鬼狐美女可谓中国文学的一种原型。
艺术综合
艺术概括 艺术构思 艺术变形
艺术简化
艺术综合: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
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作家创作文学作品 很少严格按照完全真 实的生活经验来写, 都要经过概括与综合 的过程。
艺术简化:作家对所写人事寥寥几笔,将
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无关紧要的细枝末 节完全省略。 艺术简化是一切文学 艺术创作都必不可少的 手段,因为任何创作都 不可能将生活中发生的 一切都写进作品中,只 能是抓住重点,突出特 征。
案例:以月亮为题材的诗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高星灿金粟,落月沾玉环‛(白居易)。
‚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贾岛)。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
‚平生绝爱初三月,况是平池浸玉钩‛(陆游)。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董解元)。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
3、临近动机: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更加贴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 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 信; 二是指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 语感动机,即作家不但对民族的语言有着深切 的理解和感觉,而且能将之用语言表达。
二、艺术构思
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
艺术构思的一般步骤
(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三个步 骤紧密相连,不一定有先后次序)
第二讲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 语言呈现
一、创作动机
文学创作的动机是基于人的高层次需要即审 美需要产生的,它是激发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 并把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意象活动、 言语活动等引向特定的艺术对象,进而把特定的 艺术对象熔铸成艺术形象的心理原动力。 这种心理原动力既是基于作家的审美需要产 生的,又能够使作家的审美心理需要得以实现。
厨川白村关于创作的观点
厨川白村将创作动机归结为苦闷的象征,认 为人在内有想要动弹个性表现欲望,在外有社会 生活的束缚和强制。在这两种力之间,苦恼、挣 扎的状态就是人类生活,于是人们想办法脱离这 种苦境,而文学创作正是脱离苦境的一种方法。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 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白先勇:我写作,是因为我愿把内心深处无 声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 格林:写作是由不得我的事。好比我长了个 疖子,只等疖子一熟,就非得把脓挤出来不可
A、弗洛伊德——“人格三部结构‛ 本我:潜意识、欲望、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人在清醒理智状态下的意识,是人的意 识不到的潜意识—现实原则 超我:被道德化升华了的意识—至善原则 B、荣格 ‚集体无意识‛ C、厨川白村(日)(1880~1923) 《苦闷的象 征》
弗洛伊德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创作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和宣 泄。
托物寄情
移情
异质同构
三、艺术想象
艺术创作是艺术情感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
方式的呈现。艺术家要通过何种基本途径才 能把审美情感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方式呈现 出来呢?这就要通过审美想象(即艺术想象)。 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一切艺术 大师和理论大师所承认。
人类的想象力:
马克思:‚想象创造了引力定律,牛顿二项式 ,特里斯坦和尹梭尔德的悲惨故事,原子裂变 ,列宁格勒的海军大厦,列维坦的《金色的秋 天》,《马赛曲》,无线电,哈姆雷特王子, 相对论原理,和影片《班毕》。 波德莱尔:唯有想象才是‚各种能力的皇后‛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人享七情,应物 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色”篇:“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二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 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案例见144、145、146)
B 投射论 人作为主体本身存在一个内部生成的情感结构 ,人在感受对象的同时,就把这种先在结构强 加于对象,即人把自已的情感投射到我们正在 感知的对象中去。因此。我们面对对象时所唤 的情感,不是对象本身具有唤起此种情感的属 性,而是主体自己的情感的外射。譬如我看见 蔚蓝的天空在微笑,并不是蔚蓝的天空本身具 有引起愉快的性质,而是我把我的喜悦之情投 射到蔚蓝天空的缘故。
弗洛伊德把创作视为一种“白日梦”
(day-dreams)现象。 白日梦与梦不一样,梦的内容来自幻觉, 而白日梦的内容则是想象或幻想的产物, 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直接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形成于心理补偿的需要。
“这些幻想的内容很明显受动机的指挥, 白日梦中的情景和事件,或用来满足白日梦者 的野心或权位欲,或用来满足他的情欲。青年 男子多作野心的幻想;青年女人的野心则集中 于恋爱的胜利,所以多作情欲的幻想;……有 些白日梦经过短时间后,即代之以一种新的幻 想,有些白日梦编成长篇故事,与时并进,随 生活的情形而变。文学的作品即以这种白日梦 为题材;文学家将自己的白日梦加以改造,化 装,或删削写成小说和戏剧中的情景。但白日 梦的主角常为白日梦者本人,或直接出面,或 暗以他人为自己写照。” 《作家与白日梦》
京剧《武松打虎》
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
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 出来。 作家的深刻体 验无法用一般方 法表现,于是他 们就将习以为常 的生活现象进行 扭曲,创造出一 种具有象征意味 的艺术形式。
卡夫卡 1883~1924
三、语言呈现(见《什么是文学》ppt语言作为语言艺术的特性)
当代美国美学家V.C.奥尔德里奇如下的见
解:“同一个物质性事物,在人们的知觉中,或
者实现为物理客体,或者实现为审美客体。这
就关系到两种不同种类的知觉方式。‛ 即一
种是普通知觉,另一种是审美知觉,也就是艺
术知觉,即对事物的变现性的知觉。
英国心理学家洛克:
同一事物有两种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 质。事物的第一性质是指事物超越感知的性质, 无论我们是否知觉,它们都存在于事物之中。 如败墙的大小、形状,都是可以客观计量的, 就属于第一性质。事物的第二性质是指事物的 颜色、气味、声音等。它不存在于事物之中, 而存在于人们的知觉中,如败墙的陈旧的颜色、 潮湿发霉的气味、扣击时所发出的声音,都必 须依赖于我们的知觉才能存在。很明显,事物 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都还是事物的物理性质。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池塘生春草‛、‚空梁 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 不隔,词亦如是。……如欧 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 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 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 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 云:‚谢家池上,江淹浦 畔。‛则隔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