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


•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 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 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 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 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 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 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 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 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 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 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 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 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 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 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 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 ——余华:《活着》前言
3、创作动机
•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 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 图(或意念) •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具 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 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 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 分类: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 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 识动机
1、构思的心理机制
• 回忆与沉思: • 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息。既有理性思维的参与又有情感的浸润。 • 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 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 心理功能:它既是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 , 也是对对象进行二度体验。
• 想象与联想 • 想像: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 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 构的过程 • 种类:再现想像、比拟想像、虚构想像。 • 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 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 动过程 • 种类: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 理智与情感 • 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 束、规范因素 • 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像力 的负作用 • 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 向不知所往 • 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 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
• 意识与无意识 • 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 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 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 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 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 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 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 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 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 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 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 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 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 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 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 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 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 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 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 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 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 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 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 六七英寸的地方。
三、物化阶段
•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从构思到写作,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 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 • 同时,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而 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 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 • 物化阶段常见的问题是: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 物性格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 物化阶段还包括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 敲等
•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 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 体验的契合 •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 入创造过程。 • 它像一盏“明灯”,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 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 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 以现实生活的素材积累为基础
•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 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是言 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 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 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 •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胡踢蹬吹笛擂鼓。见 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 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 蛇缠葫芦。 •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 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些个乔人 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 ——元:睢景臣《哨遍· 高祖还乡》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 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 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 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 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 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 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 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 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 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 到。
• 灵感与直觉 •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 心理现象 • 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 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 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 把握;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 突出与简化 • 突出: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 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 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 生动的效果 • 简化: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 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 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
• 变形与陌生化 • 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 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 陌生化: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 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 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 联系: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 最佳艺术效应 • 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 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惯性思维”
2、艺术发现
• 含义: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 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 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 象的投射 • 特征:若有所思的精神状态和豁然开朗的心理状 态;顿悟、灵光乍现、心头一震、醍醐灌顶…… •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 • ——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二、构思阶段
• 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 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 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 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 过程。 • 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 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等。 • 构思的方式: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等。 • 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颇为相似,可谓相互缠绕的 过程。
• 关于物化阶段创作意图得不到彻底贯穿的 解释:艺术作品自有其逻辑性,作者不能 不服从于作品本身自在的逻辑。 • 其次,在创作中,作者也并不等于日常生 活中存在的那个“我”。 • 隐含作者:在他(作者)写作时,他不是 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 而是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隐 含作者”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我们阅读的东 西;我们把他看作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文 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选择 的东西的总和。——布斯
• 文学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 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 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 积累素材: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 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 记忆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作的 材料。
• • • • • • • • • •
获取材料的途径 : 根据主体对材料的精神专注程度 ——无意获取 ——有意获取 根据获取渠道 ——直接获取 ——间接获取 获取方式: ——实践获取 ——心智的功能 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 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 象的构思过程。 •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 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 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 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样儿也一 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 的角色。”——鲁迅
文 学 理论
第十讲: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作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大致过程: 发生阶段: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阶段
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 发生阶段:文学创作的开端和内在机制。 •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 •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 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 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 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 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陌生化: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 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 “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 感觉到事物 的存在, 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 才存在所 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 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手法就 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 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 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 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 而已制成之物本身在艺术中并不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