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过程
审美主体外射性的心理倾向。
主要构成元素
认知倾向、情感倾向、意志倾向
(二)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
审美态度制约创作原则的选择
创作原则的含义
作家在从事艺术创造时处理现实生活和创作关 系所使用的方法与遵循的原则。
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
再现性文学的创作原则
表现性文学的创作原则
(一)再现性文学的创作原则
2、构成
审美感受能力 思想开掘能力 艺术技巧能力
(二)作家的创造意识
1、界定
创造意识,是贯穿创作过程始终的创作动机、 创新努力和创作预期的总和。
2、构成
创作动机 创新努力 创作预期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文学对象与创作客体
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
(一)文学对象与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文学创作原则
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
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
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
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
(一)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
1、审美意识 含义
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反映现实、认识 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
情感性是审美意识的最一般特征
(一)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
2、审美态度 含义
文学以形象系统来反映生活。作家对主客体融 合的追求,通过动人、丰赡的艺术形象来体现。 所以审美形象是作家从事艺术创造时追求的最高 目标。
第二,主客体的形象建构
2、形象建构的时代差异
早期的创作,如集体创作、口头创作时期主要是 一种集体性的表征。 分工后的专门化、个人化创作,主要表达作家的 独特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
2、传达中的心手不一
陆机、刘勰
陆机《文赋》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 之难也。”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一)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
3、艺术技巧 含义
艺术家在创作中对各种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契合事物的性质 不游离表现主旨
基本原则
第三节
第一,主客体的审美融合
第二,主客体的形象建构
第一,主客体的审美融合
文学创作是一种假定性的精神性建构,最 终指向一种具有价值生成功能的文化,这使得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统一,既包含主体的审美心 理,又包含客体的审美特征,是二者完美的审 美融合。
第二,主客体的形象建构
1、主客体融合通过审美形象来体现
艺术变形
(二)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情感
想象 灵感
含义
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的一种非自觉、非逻辑的思维 方式。
特点 ①突发性 ②亢奋性 ③创造性
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
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
艺术传达是构思的深化
(一)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
1、艺术传达
作家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将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 念转化成文学作品的过程。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
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
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生活体验与艺术发现
准备阶段的心理机制
(一)生活体验与艺术发现
1、生活体验
体验生活不同于生活体验 “不愉快的童年”影响
(一)生活体验与艺术发现
2、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作家依据个人的创作原则、审美理 想,从观察到的事物中,获取的一种独特的感 知。
艺术概括
含义
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对生活的体察和理解, 将个别事物进行特殊的处理,使之具有普遍性的 艺术手段。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综合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原型法:以某一原型为主
基本规律
基本类型
(二)表现性文学的创作原则
表现性文学
偏于主观的文学,往往按照作者的艺术理想, 再造理想境界,塑造神奇形象,理想化地表现 人生追求和人生情怀。
构思的中心任务
形象生成的三阶段
形象生成的三阶段
形象的发轫
形象的孕育 形象的生成
张弦的《记忆》
巴金的《家》
托尔斯泰的《复活》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一)艺术构思与构思方式
2、构思方式
综合
作家把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合成,糅合成一 个有机艺术形象的过程。 为了追求艺术效果,有意地通过违反事物常理 的想象来创造形象的方式。
表现性文学处理生活与艺术关系的原则
艺术理想;艺术夸张
再现性文学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艺术概括
偏于客观的文学,它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力 求主体意识必须尽量做到与反映的客观事物和 描写的对象本身相符合或相一致。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含义
艺术真实,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创构的艺术形象 符合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程度。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源泉和基础 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审美创造与升华
(二)准备阶段的心理机制
感知
感觉 知觉 指既包含又超越日常思维逻辑的超越性的艺术发现 情形。 妙悟与艺术直觉
பைடு நூலகம்
妙悟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与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一)艺术构思与构思方式
1、艺术构思
构思的含义
作家根据自己获取的材料储备和艺术发现,创造出 完整的形象系统的思维过程。 孕育出具体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现实型文学: 社会生活为直接对象 幻想型文学: 社会生活为最终根源
(二)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
1、描写对象
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子,加以描摹、刻画的 那部分内容。 主体直接在作品中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写出 来的那部分内容,也包括借助于外物引发出来 的思想感情。
2、表现对象
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
文学理论(Ⅱ)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章 池 讲授
第四章
文学创作过程
第一节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文学创作基础
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家的创造能力 作家的创造意识
(一)作家的创造能力
1、界定
创造能力,作家艺术地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 审美意义、塑造艺术形象、创作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