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六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 是牛奶。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 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 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 难。 ⑵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⑶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脑到。 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子牛。 ⑸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 个大世界。
风多发的季节,风一吹来,枯萎了枝叶和花瓣的还好, 没有枯萎的花瓣被吹下来,落入泥土之中,就再也没 有以前的新鲜的味道了。这天,妈妈正盘算着收获这 些桂花,“如果不刮台风,我就可以收几箩筐。送一 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奶奶,他们两家糕 饼做得多。”这时,她抬头一看,天上乌云密布,就 知道要刮台风了。于是,她马上招呼大家摇桂花了! 这下可把她乐坏了,因为,这是她童年里最快乐了的 一件事。 后来,作者琦君搬到杭州读中学时,那里漫山遍 野都是桂花树,那才真是香飘十里。作者每天都要去 那里赏花,回家时,总要给母亲带满满一袋子桂花。 可母亲总是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 子里的桂花。”
• •
找感点
• A、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混过 关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 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经不过实践的 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 B、齐宣王爱听竽合奏,导致南郭先生 有机可乘,齐宣王没有调查研究。 • C、众人明知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不 揭发,做老好人。
写读后感应该注意什么?
避免三大毛病:
1、复述原文。大量地复述原文的内容,使 得“读”成了重点,而“感”成了次要内 容。
2、感想杂多。所写感想内容多而零碎,面 面俱到,没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来写。 3、选取事例不典型,与所感不吻合,欠缺 说服力。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今天,我拿起姐姐的课本再一次读了《卖火柴 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 大年夜的晚上卖火柴,冻死在了大年夜,读到她为了 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大雪天气出去卖火柴,我不禁想 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现在,每个家庭都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粮食 多的吃不完,与小女孩所在的社会有着天壤之别。我 想起去年我家过春节时的情景。
作文:
写一篇读后感
再见了
虽然他是个抢劫匪犯,但可能他是生活所迫, 走上了岐途。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打开他们 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心里没有阳光,他看到的 世界是灰色的,他发现不了世界的美好,也就不 懂得生命的可贵。不懂得生命可贵的人,实际上 也糟蹋自己的生命。 要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多一点宽容,少 一点岐视;多一点爱心,少一点谴责。尽我们所能 去挽救那些犯过错误的人,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 美好,唤醒他们内心的善良。
找感点
•
《滥竽充国君叫 齐宣王。他派人到处寻找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 了一支规模 很大的乐队。齐宣王尤其爱听用竽 吹奏的音乐,每次演出的排场都不小,总要集中 三百名乐工一起吹。 • 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知道 齐宣王乐队的待遇很优厚,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 奏班子。可 是他根本不会吹竽,不过他知道齐 宣王喜欢所有的乐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 头,装装样子,充充数, 谁看得出来!
语文百花园六
温故知新
阅读平台
拓展与交流
习作
积少成多
天空中挂着圆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 圆月。 说说上面的句子好,还是下面 的句子好?为什么?
(这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但是 前面一句比较简单,而后一句就比较 具体。) (后一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后一 句写出了天空以及圆月的特点,第 二个句子增加了形容词和量词,使 句子更具体、更生动,使读者能在 脑子里呈现出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窃读记》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就是林海 音写的《窃读记》,描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很穷, 没有钱买书,只能去书店窃读,从书得到了很多 乐趣。 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 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 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 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 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 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 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 渴望真令人感动。
问题来了
• 临死前严监生为什么伸 着两个手指头?文章表 现了严监生怎样的性格?
一、这一章节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严监生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临终却因为两盏油灯而迟迟不 肯瞑目,直到赵氏挑掉一茎,他才断气。
二、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作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 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形象?
(吝啬、小气、贪婪、爱财如命)
1.( )的五星红旗( ) 升起来。 2.( )的海鸥( )在 天空中飞翔。 3.( )的妈妈( )地 批改作业。
春风吹遍大地。
闯三关:第一关扩一处,第 二关扩两处,第三关扩 三处。
这一单元,我们阅读了不少名著的精彩片段,有鲁迅 的《故乡》,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 篇小说《凡卡》,有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有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伟大怍品《堂古诃德》, 有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 这些篇章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经典作品的魅力。现在,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这段时间学习名著的收获和体会。 1、指名分角色读宁宁和丫丫的对话。 2.指名反馈:从宁宁和丫丫的对话中,你们收获了什 么?
2、文中的……令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它 让我想起了……
2、议:议论
读原文后抓住文章中心,对其中 印象深刻的且易于写作的一个地方作 为“感”点,发表议论 。
3、联:联系实际
读了一篇文章,有“感”而发,产生了 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 考。 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 实际的具体事例写体会、写感想。这是 读后感的主体,也是重点,必须详写。
扩句训练:
1、少先队员挥舞着花束。 2、同学们议论着消息。 3、学校开展活动。
什么是读后感?
•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 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 1、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
• 2、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
• 3、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
• 4、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 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仔细想想,这句话有着 很深的含义。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 籍哺育的是灵魂。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 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丰 富我们精神粮食。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有的同学 却不怎么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 难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 阶梯。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读书不仅仅可以拓宽我们 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写作的水 平。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好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象的抨击、讽刺
•
拟题:正副标题 或 只有副标题
• 例:1、愤怒和惋惜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 • 2、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 3、《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1、引:开头
读后感一般先告诉人家,你读了 哪篇文章或哪本书,以及读后总的感 受。然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
1、我在什么时候读了《……》。它主要写了……
4、结:总结
结就是总结得到的启示教育、
懂得的道理。
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1、 (引)开头可以先交代自己读过一本什 么书或一篇什么文章,写清书名或题目。接 着用简洁的话概括介绍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议)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中心点。 3、 (联)然后可以结合自己周围的事例详
细说明自己的具体感受。
4、 (结)最后简要总括自己的启发教育, 观点等。使文章前后呼应。
那天,我家的晚餐十分丰富,有青椒炒肉、凉拌粉 丝、红烧肉„„吃过晚饭后,我们开始放烟花,那一簇簇五 颜六色的鲜花把那些眨着眼睛的星星都给比下去了。我们 一家人坐在阳台上,看着天空中五彩缤纷的烟花,吃着新 鲜的水果,这是多好的生活呀! 现在的社会主义多好呀!我恨!我恨那些黑暗社会 的统治,他们剥夺的不只是小女孩的生命,还有很多人都 因为贫穷和饥饿而死,我多么想把小女孩和那些悲惨的人 带到这个充满温暖的世界来呀,我更希望世界上不再有黑 暗统治!
读《最后的善良》有感
当我读《最后的善良》后,虽然它是一个小小的 故事,但深深地打动着我,吸引着我。人不要单纯 地看外表的凶恶,有的人表面是恶,但内心也有善 良的一面。 《最后的善良》主要讲一个劫匪,他坐过牢,杀 过人,在穷途末路之际他又去抢银行,抢劫中把一 个女孩杀了,劫持了其中一个女孩当作人质。女孩 知道碰上亡命徒,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无意间聊出 了她自己死倒无所为,就是还没报答哥哥,太对不 起他了,哥哥为了让她读书,卖血供她上完大学, 至今30岁还没成家。抢劫犯听了她跟自己家的遭遇 相同,从而内心深处激发了他仅存的一点善良,放 了这姑娘,自己却吞弹自杀了。
“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 花。”这句话,令我陶醉不已,回味无穷,并不是母 亲觉得两处的桂花不太一样,而是向我们展示了母亲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倾注 了全部心血,已经成为她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桂花雨》看似作者写她母亲对桂花的喜爱,其
实质是借用桂花,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
我喜欢(我读了)《
》这篇课文。 , , 。
⑴开头写得精彩能够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更能激发读者阅读的 兴趣。 ⑵我们要积极积累名著的精彩片 段。 ⑶我懂得了插叙的写作方法。 ⑷写作要善于设置悬念,这样能 够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阅读平台
• 阅读简介:《伸着两个手指头》节选自《儒林外 史》,《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 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 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 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小说的作 者吴敬梓运用周进,范进等生动的艺术形象,用 辛辣的笔触,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和虚伪。 作为 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集中概括,典型 的再现了生活的现实,揭示了它们的不合理,可 笑,可鄙,甚至于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