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中国心理学史

第一章-中国心理学史


• • • •
讲授要点: 一、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二、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任务、意义和方法 三、中国心理学史的起源
一、中国心理学史的起源 • 中国心理学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心理学 思想,至清末由于西方心理学的传播,才发展为近现代中 国心理科学。 • 中国心理学史是由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演变和近现代心理学 的形成发展两大部分构成。 • 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代: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 • 一、中国近代心理学启蒙时期
• • • •
(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早期传入 1.利玛窦的《西国记法》 2.艾儒略的《性学觕述》 3.毕方济的《灵言蠡勺》
(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早期传入 • 1.利玛窦的《西国记法》 • 它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最开端,并且是首次将西 方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思想相结合起来的一部著作。 • 《西国记法》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人的记忆功能,介绍增强 记忆的方法。 • 2.艾儒略的《性学觕述》 • 《性学觕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过也包含有一些心 理学思想,如关于知觉的看法,对耳、目、鼻、口、触等 感官的认识,对梦和情的认识等。 • 3.毕方济的《灵言蠡勺》 • 由毕方济口授、徐光启笔录的《灵言蠡勺》,论述了人的 灵魂问题,其中也含有一些心理学思想,如关于记忆(“记 含”)和理智(“明悟”)的认识。
第六节、理欲论
• 二、欲、人欲和天理的关系
• 1.“理”的实质
• (1)“理”实指封建伦理纲常。当“理”作此涵义讲时,“理”不 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 • (2)“理”是对人的合乎“礼”的诸种需要的总称。当“理”作此 涵义讲时,“理”是一个纯粹心理学上的概念,相当于朱熹 讲的“好底欲”。 • 2.“理”与“欲”和“人欲”的关系 • (1).天理人欲对立观 • (2).理欲统一观。
第二章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心理学思想
•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近代 和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先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 • • • •
讲授要点: 一、先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二、两汉至唐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三、宋元明清时期心理学思想 四、中国近现代心理学
•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天生就的,而情感是由自然本性 表现出来的。
• 《荀子.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第六节、理欲论
• 一、欲和人欲的实质
• 1.“欲”的内涵。理学家讲的“欲”,一般指人的欲望或需要, 它在性质上有好坏之分。 • “好底欲”指人的高级精神需要和合乎“礼”的物质需要。 • “不好底欲”指人的不合乎“礼”的需要,如追求奢侈物 质生活。 • 2.“人欲”的内涵。理学家讲的“人欲”,一般指人的不合乎 “礼”的欲望或需要,相当于朱熹讲的“不好底欲”。
练习 •的思想是什么?古人是如何解释的?列举其中典 型的论据。 • 7、比较中国古代的人贵论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关于人 的观点。 • 8、中国古代的心身论有何特色? • 9、对于现代心理学中探讨的遗传、环境、教育与人的心理 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国古代心理学有何见解?讨 论其合理性。 • 10、总结知行论。 • 11、性情论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主要有哪些观点? • 12、理欲论中“理”和“欲”具体指什么?
• 要点 : • 1.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范畴论的内容 • 2. 人贵论、理欲论的内容
第一节、人贵论
• 人贵论,指万物以人为贵的理论。
• 它解决的是人与物(包括动、植物)的关系的问
题,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上,先哲将之作为
探讨人的心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逻辑起点。
第一节、人贵论 • 一、人贵于万物的原由 • 1.人贵在具有智能 • 2.人贵在具有很多社会性心理素质 • • 二、简评 • 1.人贵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人是世界万物中最宝贵的东 西,人所以贵于万物主要是人有智能与社会性心理素质。 • 2.中国文化里的人贵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既有相同之处有 一定的区别。
第六节、理欲论
• 三、欲和人欲的功能
• 1.欲的功能 • 2.人欲的功能
• 四、对待欲和人欲的态度
练习 • 多选 • 1.下面的古文中赞成性习论的有( ) • A、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B、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C、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D、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 BD • 2.中国古代理欲论中的“理”是指( ) • A、封建伦理纲常 B、科学规律 C、对人的合乎“礼”的诸种需要的总称 • AC
二、教育心理学思想 • (一)学习心理思想 • 学习心理一般指人类教育活动中知识经验的获得与保持, 以及行为方式改变的心理现象与规律。
• • • • • • •
1.基本观点 生知论与学知论、内求说与外铄说 2.学习过程 《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燕国材等: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3.原则与方法 深造自得,循序渐进,专心致志,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第二节、身心论
• 又叫形神论,在身与心的问题上,中国先哲一向
不太重视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的探讨,但却非常强
调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同时,从总体上看,
中国先哲有重心轻身的倾向,这可说是中国人的
身心论的两大特色。
• 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
第三节、性习论 • 性习论最早出自《古文尚书· 太甲上》。据其记载,“习 与性成”一语是商代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时所说的, 意即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和它一起形成了。这就 是俗话所讲的“习惯成自然”。 •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少若成天性,习惯
• 1.古代:先秦——鸦片战争 • 2.近现代:鸦片战争——1949年
二、研习中国心理学史的意义
• 1.建立中国心理学体系的本土化意义 • 2.丰富世界心理学宝库的国际性意义 •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性意义
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论 • • • • • • 第一节、人贵论 第二节、身心论 第三节、性习论 第四节、知行论 第五节、性情论 第六节、理欲论
•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对梦的实质的看法较为正确。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看到了梦与睡眠的关系,多认为梦出现在人 的睡眠中;
• 二是对梦的来源认识较为正确,多把梦看成是人 在睡眠时感受内外刺激的结果,认为个体过去的 生活经验是梦的重要来源之一;
• 三是初步揭示了梦的特性,如梦不受时空限制和 梦具有虚幻性等。
• • • • • •
第一,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第二,建立中国心理学会 第三,调整心理学教学机构 第四,出版心理学刊物 第五,制定心理学科学规划 第六,心理学的学习和改造工作
• 2.初步繁荣阶段(1957-1965) • 1957年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脱离
• (二)“抱神以静”、“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静结合的养 形调神观
• 以动养形,以静养神,动静结合,二者辩证统一。
• (三)“人法地……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养形调神观
• 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养形调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目的。
• (四)“鞭后而寿”:内外兼顾的共养观
• 要兼顾内外诸因素来保健,将保健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做到缺什 么补什么。
练习:
• • • • 1、学习过程分为7个阶段,按顺序排列是( )。 A、审问 B、立志 C、时习 D、明辨 E、博学 F、慎思 G、笃行 BEAFDCG
• 2、梦的实质是什么? • 3、古代思想家是如何论梦的功能的? • 4、阐述古人的关于心理保健的形神兼顾的共养观、动静结 合的养形调神观,顺应自然的养形调神观和内外兼顾的共养 观。
D、哲学主张
练习 • (单选题) • 3、性情论中刘向的观点是:性有善有恶,情也有善有恶, 并且是性情相应。这是一种( ) • A、性静情动说 B、性情对立论 C、性情合一论 D、性动情静论 • C • (填空题) • 4.( )指万物以人为贵的理论。它解决的是人与物(包括 动物、植物)的关系的问题。 • 人贵论
• 从总体上看,重行的知行合一思想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始终。
第五节、性情论 • 性情说本指探讨品性与情感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真正意 义上的性情说发端于孟子。
• 《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理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确将恻隐之心等四心 看作仁义礼智四德的端绪。
一、以人性论为主的基本观点(辩论) • 所谓人性论是指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理论观点,具体到心 理学上则是指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心理发展的方向、程度等 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 • (一)孟子的性善端说 • 人性、心理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 善端,先天具有道德因素。 • (二)荀子的性伪说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化性起伪”
如自然”
• 两种“性”(心理机能):一种是由遗传得来的(天 性);一种是后天习得的(习性)。天性相近,而习性 则多种多样。
第四节、知行论 • 知行论,是着重说明知与行关系的理论
•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知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问 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先哲将知行是否统一看作是 做人根本态度问题。
宥的态度,显示出其对程朱理学里蕴涵的禁欲思想的反叛。
(二)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 • 2.梁启超的心理学思想 • ◆一是明确区别心理学与哲学的译名,将Psychology译为 心理学,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 • ◆二是在教育心理方面,主张按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划分教育期,同时,他主张教学必须重视开悟学生;
(二)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 • 1.龚自珍的心理学思想 • ◆一是支持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反对孟子的性 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 ◆二是对“知”与“觉”作了区分:“知,就事而言也;觉,就心而言也。知,
有形者也,觉无形者也……”;
• ◆三是在情意心理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宥情”说。主张对情采取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