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抗精神失常药*
由于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减少,乙 酰胆碱功能相对亢进有关,故应补充多巴 胺含量和降低胆碱能功能,用法如下: (1)多巴胺替代治疗 选用左旋多巴 (2)抗胆碱能药物 常用安坦
帕金森氏病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公认 其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主要病变部位在 黑质和纹状体。这里有一种叫黑质细胞的神经细 胞,黑质细胞数量的逐渐减少、功能的逐步丧失, 致使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减少,从而引起上述症 状。根据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结果认为帕金森 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把震颤麻痹症状分为两类,一 类叫做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 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系,我们将它叫做帕 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另一类叫做继发性震颤麻 痹,即因某种脑炎、中毒(如一氧化碳、锰、氰 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类和丁酰酞苯类药物 以及三环类抗抑郁等药物中毒等)、脑血管病、 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我们又把它叫做帕 金森氏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综合征。
[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 一、阻断多巴胺受体 多巴胺是中枢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与脑内多巴 胺受体(D2 )结合后参与精神活动。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神经通路主要有 四条: ①中脑——边缘系统通路; ②中脑——皮质通路; ①、②两条通路参与精神、思维、情 绪、行为以及活动调节 ③ 黑质 ——纹状体通路;调控椎体外系 运动功能 ④下丘脑 —— 垂体通路;调控多种内分 泌激素释放
3.镇吐:氯丙嗪可以直接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
区 (CTZ) ,而呈现中枢性镇吐作用。 4.影响体温调节:氯丙嗪能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 中枢,从而抑制机体的体温调节作用,使体温调节 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升降。 5. 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氯丙嗪与麻醉药、镇静 催眠药、镇痛药有协同作用,
(二)外周神经系统 1. α 受 体 阻 断 : 可 使 肾 上 腺 素 的 升 压 作 用 翻 转 。 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而产生降压作用。 2. 阿托品样作用:大剂量氯丙嗪可阻断M受体,出现口干、 视物模糊、尿潴留及便秘等副作用。
一、吩噻嗪类
吩噻嗪类药氯丙嗪是目前应用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抗
精神病药。
1950年法国人作为抗组胺药合成了氯丙嗪。外科医生 Laborit最早报告了氯丙嗪有增强麻醉和人工冬眠作用。 1953年法国Courvoiser报告了氯丙嗪对传出神经的作用、止 吐作用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的协同作用等。1952年正
脑内DA受体及其亚型 已证实脑内存在5种DA 亚型受体(D1、D2、D3、D4、 D5) 值得注意的是D4 亚型,新近报道,尸检结果发现精 神分裂症患者脑内D4 亚型受体上调高达600%,表明D4 亚 型受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仅发现 氯氮平对其具有高亲和力,这是十分富有意义的发现。 结节——漏斗通路主要存在D2样受体中的D2 亚型。
抗精神病药 又称神经松弛药(neuroleptics)。因为主 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也称为抗精神分裂症药 (antischizophrenicdrugs)
[分类及代表药]按其化学结构分为: 吩噻嗪类:氯丙嗪 硫杂蒽类:泰尔登 丁酰苯类:氟哌啶醇 其他类: 这些药物虽结构各异,但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用途相 似。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主要表现病人
的思维、情感、行为不协调,所谓“分裂”即病人
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与客观现实相脱离。根据临床症 状,将其分为两型,即Ⅰ型和Ⅱ型。 Ⅰ型以阳性症 状(幻觉、妄想)为主, Ⅱ型则以阴性状症(情感 淡漠,主动性缺乏)为主。
本章所述药物多对Ⅰ型治疗效果好,对Ⅱ型则
3、过敏反应 常见皮疹、皮炎、光敏性皮炎, 少数患者出现肝损害、黄疸、粒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及再障等,应立即停药,对症 处理。
4、内分泌系统反应 长期用药可致内分泌系 统功能紊乱,如乳腺增大、泌乳、闭经、 抑制儿童生长等。乳腺增生、乳腺癌患者 禁用。
表1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作用比较
药 物
抗精神病 剂 量
[临床应用] 对内源性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对有躁狂状态的 抑郁症亦有效。也可用于治疗反应抑郁症、酒精依赖 症、慢性疼痛、遗尿症等,但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 疗效较差。
(mg/日)
作
用 降压作用
+++(肌注)++(口服)
镇静作用
+++ + +
锥体外系 反 应
++ +++ +++ +++ +
氯丙嗪
300~800 2.5~20 6~20 8~32 200~300 ++次 +弱
氟奋乃静
三氟拉嗪 奋乃静 硫利达嗪
+ + + ++
++
+++
+++强
二、硫杂蒽类
氯普噻吨(chlorprothixene,泰尔登) 作用特点 其调整情绪,控制焦虑抑郁的作用较 氯丙嗪强,但抗幻觉妄想作用不如氯丙嗪,抗肾上 腺素与抗胆碱作用较弱,故不良反应较轻,锥体外 系症状也较少。
第十五章 抗 精 神 失 常 药
概述:精神失常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脑功能活动失调, 主要表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 程度异常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四类,其治疗药物也因此分为四 类: 精神病,亦称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抑郁症 (抗抑郁症药) 躁狂症 (抗躁狂症药) 艹 焦虑症 (抗焦虑症药)苯二氮卓类药
(三)内分泌系统 氯丙嗪能阻断下丘脑垂体通路的D2受体, 使垂体内分泌的调节受到抑制。如阻断结节漏斗通路D2 受体,减少下丘脑催乳素抑制因子的释放,使催乳素分 泌增加,可致乳房肿大、泌乳;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 使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减少,因而抑制性周期, 延迟排卵和闭经;抑制垂体生长激素释放,影响儿童生 长发育,可试用于巨人症治疗。
与芬太尼配合使用,使病人处于一种特殊的麻醉状态: 痛觉消失、精神恍惚,对环境淡漠,被称为神经阻滞镇痛 术(neuroleptanalgesia),作为一种外科麻醉,可以进行小 的手术,如烧伤清创、窥镜检查、造影等,其特点是集镇 痛、安定、镇吐、抗休克作用于一体。也可用于麻醉前给 药、镇吐、控制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
精分症发病机制: 多巴胺过渡活动假说被多数学者认可,其支 持依据是:凡是能增加中枢多巴胺活动的药物 都可诱发或加重精神分裂正,如阿朴吗啡、安 非他明;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多具有阻 断或减少中枢多巴胺活动,其疗效高低与多巴 胺受体亲和力成正比,如氯丙嗪;尸检报告也 提示患者脑内多巴胺受体密度增加,由此推断 其发病与中枢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亢进密切相关。
2.抗精神病作用(neuroleptic effect )能使精神 分裂症的躁狂、幻觉、妄想等症状逐渐消失,理智 恢复,情绪安定,生活自理。但其作用一般需连续
用药6周至6个月才能充分显效。氯丙嗪的抗精神病
作用不会产生耐受性。该作用主要是与阻断中脑 -
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中突触后的D2受体有关 。
式将氯丙嗪作为抗精神病药用于临床。此后的研究证明氯丙
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治疗精神异常,从而使其成为抗精神病 药的代表。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又名冬眠灵
[药理作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
1、神经安定作用 氯丙嗪有较强安定、镇静作用, 一次给药即出现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注 意力下降,答话缓滞,而理智正常,有嗜睡感,在安 静环境中易诱导入睡,但易觉醒。一般认为镇静作用 的产生与氯丙嗪阻断a1和H1受体有关。
患者停药不久,又出现失眠,多疑,认为有人在她宿舍安 装了监视器,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视范围,她 无论是在做什么,楼上的同学就马上会知道,并发出一些 声音来暗示她,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她现在在做什么。为此, 常常半夜里不睡觉,拿着一个手电在宿舍里照来照去,看 房间里到底有没有监视器,同宿舍同学认为她的行为影响 了他们的休息,她却觉得这是同学是和她过不去。对同学 态度差,认为老师也对她不好,成天疑神疑鬼地,认为别 人都是针对她,不能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老 师看她精神状态不好后,通知她父母。患者在她父母要求 下来我处求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遭遇事件。精 神检查:有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有思维被洞悉感,觉得 自己想什么别人都会知道,有被监视感,紧张、情绪激动, 不承认自己有病,不配合治疗。经过检查,患者被诊断为 精神分裂症,用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3个月后,上述症状 消失。
目前认为,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 皮质通路的功能亢进,与精神分裂症的发 病有关。抗精神病药如吩噻嗪类的抗精神 病作用,就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 路和中脑—皮质受体 有些药物如氯氮平、 利培酮等就是通过阻断5-HT受体而实现抗精神病的。氯 丙嗪也不排除有此作用。
[临床应用] 1、精神分裂症 2.躁狂症 3.神经官能症 4.呕吐 5.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
[不良反应] 1、一般反应 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等); M受体阻断症状(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 α受体阻断症状(体位性低血压);眼压升高,青
光眼禁用。
局部刺激性较强,可用深部肌注;静脉注射可致
临床适用于带有强迫状态或焦虑抑郁情绪的精
分症患者。
三、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haloperidol)
作用特点 选择性阻断D2样受体,有很强的抗精神病作 用,但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高,程度严重,能明显控制各 种精神运动兴奋作用,同时对慢性症状有较好疗效。 氟哌利多(droperidol)
作用特点 作用与氟哌啶醇基本相似。临床主要用于 增强镇痛药的作用。
效果较差,甚至无效。
+++、女、20岁,大一学生。于到我处咨询前1年 余,读高三,学习很紧张,出现失眠,多疑,认 为门外的行人和楼上的邻居故意弄出声音来影响 她,让她不能好好地复习功课。别人的咳嗽声、 走路声音都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为此,常无故发 大火,冲到邻居家,大吵大闹。读书时不能在房 间里读,要到卫生间里才能读,说卫生间里更安 静。当时,她父母发现她精神不好后,带她到一 家医院门诊求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 等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改善。之后,患者继续 读书上学并考上大学。她上大学后,害怕别人知 道她服抗精神病药物,有精神病史,会影响她的 名誉,就自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