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章抗精神失常药教学设计

第15章抗精神失常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抗精神失常药
第一节抗精神病药
一、基本说明
1.模块: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2.授课对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3.所用教材版本:药理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十五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熟悉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氮平等药物的作用特点;了解抗躁狂症药、抗抑郁症药的作用特点。

1.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提高辨析、表达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抗精神病药的药物研究思路和增长临床合理应用抗精神病药的理论知识。

1.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情景中激发学习兴趣,创新的热情,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2、内容分析:
本着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氯氮平的作用特点。

重点的依据是氯丙嗪是目前临床治疗精神病的主要用药,只有全面掌握了其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方面知识,才能在临床合理应用,氯氮平是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对精神病的阴性症状有独特的疗效,掌握其作用特点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并可启发抗精神病药的药物研究思路。

教学难点:精神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靶点。

难点的依据精神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靶点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需要有相关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做前期基础。

本课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联系的相关知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精神病治疗的重要措施,基于对目前精神病发病机制的认识,药物治疗的策略是抑制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2样受体功能,故需要首先给学生介绍精神病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抗精神病药物作用靶点与药物研究思路,然后给学生精讲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阐明临床合理应用抗精神病药的理论依据。

3、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中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其前期已学习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理解精神病发病机制和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有一定基础,其专业背景决定学生对临床疾病知识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有浓厚兴趣。

4、设计思路:药理学是一门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联系的学科。

因此,在本次课开始阶段,从具体的临床病例入手,用少量时间介绍精神病概念和背景知识,然后介绍精神
病的发病机制,围绕药物研究与治疗策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由此引出抗精神病药的作用靶点和药物分类,精讲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时直接将药物与临床疾病治疗评价和实例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药物研究思路和增长临床合理应用抗精神病药的理论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教学媒体与方法的运用:运用教学媒体:板书+自制课件,以讲授法为主;教学中采用教学重难点内容精讲,注重问题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并适当应用形象易懂的图片或动态幻灯片演示疾病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使学生在文字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认识,教学中适当应用临床药物应用实例解释相关理论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