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山东新高考地理模拟猜想专题-地表形态的塑造(详解)

2020年山东新高考地理模拟猜想专题-地表形态的塑造(详解)

2020年山东新高考地理模拟猜想专题《地表形态的塑造》1.某科考队沿图中M、N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1—2题。

观测点海拔(m) 440 471 500 526 500 477 500(1).图中甲处可能是( )A.背斜山B.向斜谷C.背斜谷D.向斜山(2).沿M、N方向作地质剖面图(虚线代表岩层弯曲状况),符合乙处地质地貌特点的是( )A. B.C. D.2.浮山被称为青岛市的“城市之肺”是青岛市区内海拔最高的山,风景秀丽,地势陡峭,岩石裸露高耸,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巨大花岗岩体就取自浮山。

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1—3题。

(1).浮山的岩石属于图中的( )A.②B.③C.⑤D.⑥(2).浮山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搬运、沉积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C.岩浆喷出——变质作用——地壳运动D.岩浆侵入——固结成岩——风化、侵蚀(3).浮山合理的开发方向是( )A.建设生态公园B.建立自然保护区C.开发高级住宅区D.大力发展建材业3.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阶地。

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

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道段的河谷及两岸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河谷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河流的流向为自北向南B.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了河流阶地C.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D.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2).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A.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B.分布在阶地①,植被丰富C.分布在阶地②,土壤肥沃D.分布在阶地③,地势较高4.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

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交界地区,近似环形的河床却深深嵌入岩层之中,如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乾坤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2).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A.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B.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C.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D.地势较高,利于防洪,光照充足5.下图为某地河流地貌演变阶段图。

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③①②(2).推测①阶段河流形态的成因可能是( )A.气候变干,降水减少B.地壳抬升,河流下切C.地壳下沉,河水归槽D.泥沙沉积,水流分汊(3).②阶段,T处地表砾石以圆状为主,P处砾石层以棱状为主,其原因主要是( )A.河流流量不同B.河道落差不同C.搬运距离不同D.砾石硬度不同6.风蚀坑通常指植被覆盖的固态沙丘或者平坦草地受风吹蚀而形成的凹地、槽和洼地。

读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下列条件中最有利于风蚀作用的是( )A.盛行风风速大B.地表坡度大C.土壤颗粒大D.植被覆盖度低(2).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述雅丹地貌的形成:“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风力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B.风力搬运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C.雅丹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风力和流水作用7.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

下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 )A.流水在溶浊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用,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2).图示地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灰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8.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m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

如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

据此完成1—2题。

(1). 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岩层断裂发育②石灰岩层厚度小③岩层产状平缓④地下河水位浅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 )A.溶蚀、冲蚀增强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C.溶蚀、冲蚀减弱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9.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

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与乙时期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A.径流量大B.来沙量少C.盐度高D.水位低(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A.向外海推移B.高度降低C.外坡受侵蚀D.体积不变10.潜蚀是指水流沿土层的垂直节理、劈理、裂隙或洞穴进入地下,复向沟谷流出,形成地下流水通道所发生的侵蚀作用。

陷穴属于潜蚀地貌的一种,它的形成与地层、地形以及植被等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示意云南元谋干热河谷陷穴发育演化过程。

据此完成1—2题。

(1).正确表示陷穴发育演化过程的是( )A.a—b—c—dB.b—d—a—cC.c—a—d—bD.d—c—b—a(2). 元谋干热河谷中利于陷穴地貌发育的条件是( )①湿热的气候条件②土壤透水性较强③地层构造节理发育④沟底多隆起的地形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参考答案1.答案:1.D;2.C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岩层的新老关系与背斜、向斜的判断。

依据等高线“凸低为高”的判读方法,可以判断甲处为山地;依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出甲处海拔介于500— 550m 之间,对应出露石层为d;由于岩层a—b—c—d由老到新,则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故甲处为向斜山,D 正确。

2.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岩层的新老关系与背斜、向斜的判断及剖面特征依据等高线“凸高为低”的判读方法, 可以判断乙处为谷地;依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出乙处海拔介于450—500 m之间,对应出路岩层为b;由于岩层a—b—c—d由老到新,则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乙处为背斜谷,背斜岩层向上拱起,C正确。

2.答案:1.A; 2.B;3.A解析:1.读图可知,①为岩浆,②为侵入岩,③为喷出岩,④为沉积物,⑤为沉积岩,⑥为变质岩。

浮山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A正确。

2.浮山的岩体为花岗岩,因此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岩体;之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现在的浮山。

故选B。

3.浮山被称为青岛市的“城市之肺”,风景秀丽,适宜建设生态公园,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社会效益,A合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只顾及生态效益;开发高级住宅区、发展建材业,会导致生态破坏。

B、C、D不合理。

故选A。

3.答案:1.D; 2.C解析:1.图中的河流西岸坡度平缓,且地层为砂岩层,以堆积作用为主。

依据北半球平直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可知该河流该河段的流向为自南向北,A错误。

阶地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

图中的阶地不断增加,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C错误。

阶地位置越高形成年代越老,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D正确,故选D。

2.阶地②有火山灰层,土壤肥沃;离水源地近,水源充足;且海拔较高,不易遭受洪水威胁,C正确。

河漫滩,虽离水源较近,但易遭受洪水威胁,A错误。

阶地①只分布砂岩层,土壤不够肥沃,不适合进行农耕,B错误。

阶地③地势太高,不方便取水,D错误。

故选C。

4.答案:1.C; 2.B解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断裂下陷形成的是洼地,而乾坤湾地势较高,故乾坤湾是地壳抬升后,流水沿地表裂隙不断侵蚀形成的。

故选C。

2.读图可知,图示甲河岸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

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B正确,位于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不利于航运,交通不便,且与周边地区相比热量和光照相差不大,A、C、D错误。

5.答案:1.C; 2.B; 3.C解析:1.读图可知,③图是在冲积扇上形成了冲沟,冲沟发育过程中,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沟谷水流得到地下水不断补给, 则由暂时性的流水转变为经常性的流水,冲沟就演变为河谷。

①图表示受流水下蚀作用后形成的河谷,河流形成初期,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横剖面呈“V”型,故③图形成最早,随后才形成①图。

到河流发育中期,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两岸侵蚀作用加强,即侧蚀增强,河流变弯、河谷拓宽,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形成④图河流地貌。

最后,河流发育成熟期,长期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 U”型, 如图②,故②图河流地貌最后形成。

故选C。

2.①图表示“ V”型谷,成因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B正确。

3.T处位于P处下游,搬运距离较长,砾石受流水侵蚀、磨蚀,被打磨为圆状,C正确。

6.答案:1.D; 2.D解析:1.结合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越高,风蚀量越小,因此D正确。

其他选项也会影响到风蚀作用,但从图上看,在植被覆盖度增加的情况下,即使风速较大,风蚀量依旧较小,因此A错。

在迎风坡地表坡度越大,风蚀作用越强;背风坡反之,因此B错。

土壤颗粒越大,同等风速下越不容易被侵蚀,因此C错。

2.据“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可知,先有水的侵蚀,后有风的吹蚀,使其形状似龙,故D正确。

7.答案:1.C; 2.D解析:1.本题考查地壳的物质组成。

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沉积岩,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 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替,岩体自然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白垩纪 (14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 沉积条件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这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故C正确。

2.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应用。

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为褶皱。

其中岩层向下弯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风化破碎;岩层向上弯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岩层易风化破碎;甲、丁位于背斜顶部,其中丁处岩层有明显断裂,岩层更易风化破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