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病:白化病及苯丙酮尿症

遗传病:白化病及苯丙酮尿症

白化病
定义: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导致的,一种黑色素生成过程有缺陷的先天性代谢异常,属于体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疾病(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病因: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导致的。

人类的色素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肤、毛囊及眼睛,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和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活性有密切的关联,因为酪胺酸是形成黑色素的原料,需要酪氨酸酶做为催化连串生化反应步骤。

因此酪氨酸酶相关基因的异常会导致黑色素缺乏,因而表现白化病的症状。

症状:出生即有纯白或粉红色斑,日晒后易发生皮炎,局部境界明显。

组织病理为基底层有透明细胞,数量及外观正常。

银染色证明表皮内黑色素缺乏;毛发变白或淡黄;虹膜粉红色,瞳孔发红,畏光。

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带黄。

遗传:白化病一般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多由于近亲结婚所引起。

就是说患者的双亲都携带了白化病基因,本身不发病。

如果夫妇双方同时将所携带的致病基因传给子女,就会患病,而且子女中男女患病机会均等,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是1/4 。

有一种以眼睛损害为主的白化病类型,被称为眼白化病,表现为X 连锁隐性遗传,是由母亲所携带的白化病基因传给儿子时才患病,传给女儿一般不患病,这种传递的概率是1/2 。

这种类型在所有白化病类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大约70个表现型正常的人中有一个白化基因的杂合子。

类型:白化病可分为两大群,一为较常见的眼睛皮肤白化病,身体不能制造黑色素。

另一类为伴有异常免疫系统的白化病,包括谢迪亚克-东综合征、海-普综合征、格里塞利综合征、克罗斯综合征,这类是和黑色素及其它细胞蛋白的缺陷有关。

白化病是依据临床表型特征分为三大类别:
(1)眼白化病(ocular albinism,OA),病人仅眼色素减少或缺乏,具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低下,畏光等症状,国外群体发病率约为1/60,000;
(2)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除眼色素缺乏和视力低下、畏光等症状外,病人皮肤和毛发均有明显色素缺乏,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20,000~1/10,000;眼皮肤白化病又可以根据致病基因的不同分为四型(OCA1~OCA4),在我国,OCA1和OCA2较为常见。

(3)白化病相关综合症,病人除具有一定程度的眼皮肤白化病表现外,还有其他特定异常,如同时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Chediak-Higashi综合症和具有出血素质的
Hermansky-Pudlak 综合征,这类疾病较为罕见。

对策: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治疗上没有确切有效的方法。

白化病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

注意保护眼睛。

避免近亲结婚。

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

注意保护眼睛,可以佩戴太阳镜,避免长时间用眼并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苯丙酮尿症
定义: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由于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或其辅酶四氢生物喋呤缺乏,导致苯丙氨酸向酪氨酸代谢受阻,血液和组织中苯丙氨酸浓度增高,尿中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乳酸显著增加,故称“苯丙酮尿症”。

病因: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体内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引起的。

苯丙氨酸是人体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氨基酸,食入体内的苯丙氨酸一部分用于蛋白质的合成,一部分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转变为酪氨酸,发挥功能。

苯丙氨酸羟化酶发挥作用需要四氢生物喋呤作为辅酶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或四氢生物喋呤缺乏,均可导致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从而导致苯丙氨酸及其旁路代谢产物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乳酸显著增加,引起脑损伤而发病。

症状:PKU患儿出生时大多表现正常,新生儿期无明显特殊的临床症状。

未经治疗的患儿3~4个月后逐渐表现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头发由黑变黄,皮肤白,全身和尿液有特殊鼠臭味,常有湿疹。

随着年龄增长,患儿智力低下越来越明显,年长儿约60% 有严重的智能障碍。

2/3 患儿有轻微的神经系统体征,例如,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小头畸形等,严重者可有脑性瘫痪。

约1/4 患儿有癫痫发作,常在18 个月以前出现,可表现为婴儿痉挛性发作、点头样发作或其他形式。

约80% 患儿有脑电图异常,异常表现以痫样放电为主,少数为背景活动异常。

发病率:我国PKU的患病率约为1:10000,美国约为1:14 000,北爱尔兰约为1/4 400,德国约为1:7 000,日本约为1:78 400。

遗传:苯丙氨酸羟化酶和四氢生物喋呤的产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若父母带有异常的苯丙氨酸羟化酶或四氢生物喋呤代谢相关的基因,既父母是苯丙氨酸羟化酶或四氢生物喋呤代谢相关的异常基因的杂合子,但因只带有1个异常基因,所以不发病。

母亲怀孕时父母同时将各自的异常基因传给了胎儿,胎儿带有2个异常基因,既纯合子,既可导致发病,所以说这是一种隐性遗传代谢病
类型:,由引起本病的发病机制划分苯丙酮尿症的不同的类型。

首先经尿蝶呤分析和红细胞二氢蝶啶还原酶活性测定分为四氢蝶呤代谢正常和异常两大类。

四氢蝶呤代谢正常的PKU有如下4种类型:(1)经典型PKU:苯丙氨酸浓度³1 200mmol/L,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无效。

(2)中度高苯丙氨酸血症:血苯丙氨酸浓度360mmol/L~1 200mmol/L。

(3)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血苯丙氨酸浓度在120mmol/L~360mmol/L。

(4)四氢生物喋呤反应性苯丙酮尿症: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有效的苯丙酮尿症。

四氢蝶呤代谢异常的PKU有3类:(1)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型:尿新喋呤浓度升高,生物喋呤浓度下降,血苯丙氨酸升高,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有效。

(2)二氢蝶啶还原酶缺乏型:血红细胞二氢蝶啶还原酶活性下降,血苯丙氨酸升高或正常,升高者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有效,血红细胞二氢蝶啶还原酶活性下降。

(3)鸟苷三磷酸环化水解酶I缺乏型:尿新喋呤浓度及生物喋呤浓度均下降,血苯丙氨酸升高或正常,升高者对四氢生物喋呤治疗有效。

对策:苯丙酮尿症的治疗需要根据分型采取针对的治疗措施。

(一)经典性PKU、中度高苯丙氨酸血症和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的治疗:这3种类型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本身异常导致,但目前尚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这种药物,故只能通过
减少从食物中摄取苯丙氨酸的方法,使体内苯丙氨酸浓度控制在合适的水平。

由于普通食物,尤其是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肉、鱼、、虾、蛋及豆制品等,含有较高的苯丙氨酸,故需减少这些食物的食入,给予不含苯丙氨酸的配方奶粉或蛋白粉,以便提供体内必需的氨基酸。

但苯丙氨酸又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之一,必须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体内苯丙氨酸过低也可导致疾病。

因此,患者每天的苯丙氨酸摄入量必须维持在不引起脑损害和满足生长发育所需量之间。

血苯丙氨酸的要求浓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同,一般要求血苯丙氨酸维持范围为:0~3岁120~240 mmol/L ;3~8岁180~360 mmol/L;8~13岁180~480 mmol/L;13~18岁180~600 mmol/L;>18岁180~900 mmol/L。

定期复查血苯丙氨酸浓度,根据苯丙氨酸浓度是否在合适的范围,调整每日食入不含苯丙氨酸的配方奶粉或蛋白粉的量。

(二)四氢生物喋呤反应性苯丙酮尿症:可按上述给予不含苯丙氨酸的特殊奶粉或蛋白粉治疗,也可用四氢生物喋呤治疗。

血苯丙氨酸的控制水平要求同上。

(三)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型及二氢蝶啶还原酶缺乏型的治疗。

由于这2种类型不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缺乏引起,而是由于四氢生物蝶呤缺乏引起,故需服用四氢生物蝶呤治疗,不需要给予特殊奶粉治疗。

但由于四氢生物蝶呤缺乏同时可引起神经递质的缺乏,故需要同时给予5-羟色胺及左旋多巴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