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3.研究问题•(1)研究的基本概念•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
•(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
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
•(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
•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问题思考:•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
•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
•(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
•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
•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
•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1 -媒介组织、集约组织。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1.以产业为基础进行组织分类•第1产业组织(农林牧渔)、第2产业组织(工业和建筑业)、第3产业组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2.以企事业、国家机关、党派及人民团体机构编制的性质为基准进行组织分类。
国家机关编制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国家企业编制组织•3.按照职能进行组织分类•政府组织(街道、区)、经济组织(公司企业)、社会组织,其中社会组织属于非营利非政府的第三部门组织•4.依照组织规模进行组织分类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等。
•5.依照组织内部关系进行组织分类•(1)正式组织:正式的组织任务分工、组织人员分工、组织编制,如学校、企业、政府机关等。
•(2)非正式组织:没有确定的机构分工和任务分工,没有固定的成员和正式的组织制度,如学术沙龙、健身俱乐部等。
•三、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1.系统研究法的基本概念•1)系统的内涵相互依赖、整体性、协同作用。
•2)系统概念的分类子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
•2.组织与系统1)稳定与变迁;2)功能分析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3.组织系统的分析层次•人际关系层次、团体关系、社会秩序第四章组织目标•一、组织目标的性质请思考:•1)组织目标既是组织拥有者的目标,又是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
•(2)社会分化程度越高,组织类型越复杂。
(eg:农村,分化程度低,组织类型单一)•1.组织目标的含义•定义: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和所希望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内容:内容广泛,因组织类型而不同。
•2.组织目标的分类•主要目标:满足主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
股东•次要目标:满足次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
雇员•详见116页表4-1•二、影响目标制定的因素(看看即可)•1.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一般组织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政治环境。
•具体工作环境:组织面临的市场、顾客及其服务系统、组织资源的供应者、技术环境。
•2.组织内部因素对目标的影响•权力分布状况、组织拥有的资源、组织发展阶段•3.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忠诚度、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员工关系等。
•三、目标制定的方法与原则•1.基本原则(重点)•互惠原则(组织本身和组织员工的利益)、评估原则、选择原则•2.制定方法•指令法与参与法、控制法与激励法、定性法与定量法•四、目标评估指标(重点)•有效性、效率、人道主义☆(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这是社会责任,不能一味的为了组织最大利益。
当员工家庭困难时,应当给予帮助,不能忽略员工的业余生活)第五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一、组织结构的性质•1.组织结构的传统研究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具体指什么?•组织结构建立的原则:分工明确、权力与责任、目标统一、效率原则、等级原则(不同的部门之间要存在上下的等级,便于管理)、权威层次•结构是规范成员行为的制度(韦伯科层制)•2.组织结构的假设与变项•组织设立的基本原则:组织成员对结构的认识;组织实际运转情况。
•基本假设:1)组织存在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2)有一套适合其目标、环境、技术及人员的结构;3)当组织环境及其成员的感情要素均被理性规范所限制时,组织最为有效;4)专门化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5)最佳的沟通和控制是权威和事本原则;6)结构可以有系统的设计和实行;7)结构随环境而变。
•结构变项:组织规模;组织的复杂性;组织的形式化•3.组织结构的要素分析(重点)•包括四个要素:地位(个人的,机构的。
)、角色、规范和权威(每个组织员工都有权威,权威的建立通过地位和角色建立)•二、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结构分化的两种形式: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1.水平分化(组织内部门的分化)•以功能为基础进行的专业化和分化过程,经常采用的方式,如按功能分部化、按程序或设备分部化、按人员和服务对象或物体分部化以及按地域分部化。
•水平分化的影响——各部门间的依赖性提高;纵向分层增多(组织内部门的分化,增减)•2.垂直分化(组织内成员的权力、责任的分化)•组织的等级和层次结构的确定,以利于有效的整合与控制。
•垂直分化的前提与原则(详见教材142-143页)•三、组织设计的原则与理论第六章组织群体与组织关系•一、群体概述•1.何为社会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以上的保持持续连续性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单位。
特征:共同目标,相互依赖性、成员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 2 -•2.为什么要组成社会群体?•3.社会群体如何形成?•4.现实生活中,群体类型有哪些?•5.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组织效益)•二、群体结构•1.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
•2.影响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群体类型因素、发展阶段因素•3.群体结构的构成要素•地位、角色、规范制度、责任与权力•三、群体间关系•制约因素:任务的确定性、目标差异性、相互依赖性•群体冲突的原因:扩大影响力、提高群体地位、资源分配•四、组织内的非正式群体(各种趣味小组、各种俱乐部)第七章组织文化什么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如何形成?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某一特定的文化氛围中。
•一、组织文化的性质(重点)•1.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是组织客观存在的一部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假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行为产生文化)•具体体现为:创新与冒险的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目标定向性程度、人际导向程度、团队精神程度、进取心养成、稳定性程度。
•2.组织文化形成的基础•(1)环境因素:地理位置、行业竞争性、国家政策等。
•(2)组织领导者的价值取向•(3)组织成员的结构•3.组织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层次•(1)创建阶段;(2)群体认同阶段;(3)共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4)共同价值观的普遍化阶段•4.组织文化类型•(1)学院型组织文化:对年轻员工进行专门培训,使其从事专业化工作。
•(2)俱乐部型组织文化:对员工进行通才式教育,而不是专业化教育。
•(3)棒球队型组织文化:重视有才能的员工,对于成绩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和较大的自由度,使其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