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

1、有限理性及其对组织研究的影响有限理性概念是西蒙的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有限理性的含义是: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

这一思想贯穿于他所有的理论观点中。

影响:交易成本学派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受科斯影响,在《市场与等级制度》沿用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观点。

73、75、76对组织政治学的影响,按照马奇的观点,组织是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那么组织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很难客观全面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各个集团只会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分析;由于各集团利益不同,很难就组织目标达成一致,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

这就是有限理性的组织政治学的对学习组织的影响:建立在学习机制上的组织遵循的标准常常是满意原则,而并不是最大化原则。

由于有限理性的局限,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而不是理性选择过程。

这样,组织常常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从它过去的历史来解释今天,预测未来。

但是过去成功的历史可能会导致今天错误的决定。

因为有限理性的局限,它不可能知道它所面临的所有选择。

这一思想与经济学长期坚持的“充分理性”的假设大相径庭,对分析研究经济现象和组织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2、组织文化及其四种类型(俱乐部型、学院型、棒球队型、堡垒型)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是组织客观存在的一部分。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杰弗里.桑南非尔德:1、学院型。

培养专业型人才。

组织为组织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指导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里从事各种专业化的工作。

2、俱乐部型。

培养通用型人才。

这类组织文化比较重视组织成员的作用,组织成员的资历、年龄和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非常重视成员的适应性、忠诚感和承诺。

政府机关、军队组织是代表。

3、棒球队型。

这类组织通常都是冒险家和创新者的天堂。

这类组织从各种年龄和经验的人中寻求有才能的人。

组织根据成员贡献的多少给付工资和报酬。

所以组织成员都会努力拼命工作。

咨询公司、广告机构组织是代表。

4、堡垒型。

该类组织主要注重于公司的生存问题。

它们可能曾经是前三种组织,但是在困难时期衰落了,当前正处于保存自己依然存在的财产。

3、组织文化形成的四个阶段1、创建阶段。

这一时期的组织文化,主要是组织的创始者对组织的形成和运转的一些基本构想,它包括建立一个什么样组织,对组织成员的要求、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组织的政策及策略等都有了基本的雏形。

2、群体认同阶段。

这一时期的组织文化是群体对已有的“构思”进行认同的过程。

包括对已有文化的认知直到取得一种共识。

3、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组织成员按照创业者的思想进行活动,并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4、共同价值观的普遍化。

创业者的共同价值观被更多的组织成员所接受和认同,形成确定的行为模式,并作为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明显标志。

4、正式、非正式(群体、组织和结构)群体形成的原因:从所属组织的角度看,主要是共同的工作任务使然。

从群体成员个人的角度,物质利益的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正式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书本P193)这种群体一般是在血缘关系、地缘或故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能是因共同的兴趣而形成的1、功能型群体(正式群体)。

为了实现组织的基本目标而存在的群体。

组织设立功能型群体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稳定、持续地满足某种必不可少的、经常重复出现的常规性需要。

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规范。

上下级关系明显。

2、项目型群体(正式群体)。

为了实现组织的分目标或者具体目标而存在的群体。

属于非常设群体,一旦工作完成了,群体也就自动解散。

成员间以平行关系为主,具有与任务分工相联系的不同背景及不同的专业领域。

P14正式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任何正式组织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成员,按照一定的联结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

它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和相应的机构、职能和成员的权责关系以及成员活动的规范。

作为社会组织设计出来的正式组织,不论其规模的大小和从事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其组建、运行都需要有三个基本要素:意愿协作、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

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正式与非正式结构: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它是个人行动转化为群体行为的中介要素,群体结构包括地位、角色、规范、责任和权力等重要范畴。

正式结构是由组织规章制度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它反应的是各部门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正式关系,即工作关系,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慎重安排的结构。

组织的正式结构具有明显的形式化和理性色彩。

组织的正式结构的基本特点是组织层级之间、部门之间、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行为的合规则性。

非正式结构是指不在组织的规章制度范围之内的各种关系之和。

非正式结构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一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一般是在血缘关系、地缘或故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能是因共同的兴趣而形成的;二是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关系。

5、非正式群体和结构的功能非正式群体(P201)。

为了满足个人的社会性心理需求而存在的群体。

通常由那些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利益、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个人组成。

典型特征就是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相互喜欢、相互吸引,而不拘泥于正式规定的职位关系。

一、与非正式群体相关的问题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系自由,不受过多约束。

2、非正式领导。

领导不是任命的,而是推选出来的。

3、职权和权力。

在非正式组织中,这两者可能是分离的,即拥有职权的人不一定有权力。

所以在有些时候,要尊重非正式领导的意见。

4、工作中的政治。

利用非正式的方式来实现隐晦的目标。

5、人的行为控制。

控制主要采取表意性的形式进行。

6、行为上的从属。

在出现角色冲突的时候,人们主要还是和正式群体保持一致。

二、非正式群体的功能1、积极意义。

对组织一般成员的意义:a、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b、提供获得地位的机会;c、情绪反应的充分表露;d、提供独立的机会。

对管理者的意义:a、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b、有助于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c、提供工作满意感。

2、消极作用。

a、抵制变革。

群体成员往往会抵制采用新技术或新工艺,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新的工作标准和定额数量的提高,由此就有某些成员要被解雇。

b、目标上的冲突。

主要体现在正式组织目标和非正式群体目标上的不一致。

d、谣言问题。

谣言或者小道消息之所以能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传播,是因为组织的正式沟通渠道发生问题的结果。

c、遵从行为的问题。

非正式群体的长期存在,使成员不愿意接受正式组织规范的约束。

非正式群体对于群体成员来说有积极的支持作用:1、非正式群体一般是由于感情上的需要而形成的,它的出现首先满足了成员情感上、心理上的需要。

2、它给群体成员以工作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互相提醒,在工作中提供特殊的关照,在遇到不利处境时帮助承担责任等。

非正式群体对组织的作用在于:1、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以缓解因组织功能不足而造成的组织成员心理方面的郁闷,成员可以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2、组织中的领导人还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去了解和传播信息,使组织更有弹性,组织运行更有效率。

3、但是,当非正式群体以反对组织为目标或者它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有矛盾时,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于组织的运行就会产生干扰(帮派主义)。

非正式结构是指广泛存在于组织之中的人际关系形式.在实际组织中,由于这种关系形式都是其成员在人际交往中自发产生的,因而它往往对正式结构产生某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和作用.非正式结构有其合理的存在根由,对组织既有不利影响又有积极作用.其功能为:(1)能缓冲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

(2)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社会控制和沟通形式。

(3)能及时解决正式结构的失调现象。

(4)能成为组织改革的积极的能力和维护社会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

6、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框架或关系模式。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它是个人行动转化为群体行为的中介要素,群体结构包括地位、角色、规范、责任和权力等重要范畴。

1、地位构成。

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包括:职位,是正式组织中的固定工作位置;工作的重要性程度,如果组织成员的贡献大,往往会获得较高的地位等级。

地位等级的功能是保证群体成员的活动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地位等级关系的形成是成员关系结构化的重要标志。

2、角色结构。

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是与地位密切相关的一整套权利义务模式。

3、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地位关系以及角色期待的具体内容,是指群体成员为使其活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具有预警和惩戒双重功能。

群体规范的有效性取决于群体成员的认同程度。

4、责任与权力。

责任与成员的群体地位相联系,它是根据群体任务的性质,对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应该分担的行为方式的具体规定。

权力是指各个群体成员互动影响力的差异净值。

权力的实施通常取决于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

二、群体结构的能力1、实现目标的能力、效率,强调对个人的控制。

以效率为标准,意味着所有的群体活动都应该以最低的代价通过合理转换来高效地实施群体目标。

2、群体凝聚力,注重人性的发挥。

凝聚力是建立在群体成员之间密切关系基础上的相互吸引力,是使成员留在群体内而不是脱离群体的重要因素。

若想提高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必须让群体成员有比较自由和充分的沟通机会,给他们提供互动场所和时间。

7、组织目标的分类1.主要目标。

和主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之满足有关,是组织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

主要是顾客等次要目标。

和次要受益者(主要是雇员、股东和其他一般公众)相关。

2.短期目标。

短期内实现的目标。

使人们能够集中精力实现目标。

长期目标。

是指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是组织制定短期目标的基础和原则。

由于信息与技术瞬息万变的特点,长期目标的制定比较困难,但是长期计划也不能缺少,它是组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的总方向,是组织制定短期目标的基础和原则。

3.平衡性目标(或者称作控制性目标,较消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