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总论 (1)
救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急诊急救水平。(五)急救中心应积极承担对当地急救站的急救援助和技术指导任务。
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三章 执业管理
第十条 急救站(中心)应当实行首诊负责制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并组建院前急救医疗队,制定急救医疗预案。 努力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第十一条 各急救站(中心)应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配置院前急救医疗药械、设备及通讯设施,要及时保养、维修和 更新。 第十二条 各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配备急救指挥车,各急救站(中心)应配备适量救护车。急救指挥车和救护车应当设置统一 的通讯设备、灯具、警报器和医疗急救标记及相应的急救设备、设施。 呼救信息后,必须立即派出救护车。 各急救站(中心)应当保证值班救护车车况良好,在接到 值班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不得执行非急救任务。 各急救站 (中心)要注重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机结合,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规范病人的转运接收,做好延续治疗和专科治疗工作
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二章 规划设置
第五条 建立市、县院前急救医疗网络。各市院前急救医疗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中心、急救站组成;各县(市) 院前急救医疗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站组成。 第六条 急救中心作为院前急救医疗的专业医疗机构,由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后报省卫生厅审批。急救中心不得重复设置。 第七条 急救站由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国家和省卫生厅的有关规定审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省直医疗单位和中央驻豫 医疗机构申请设置急救站,加入当地院前急救医疗网络,必须取得
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责任心强,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
第十五条 各急救站(中心)要严格贯彻执行《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及省卫生厅有关急诊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 注重急诊抢救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 第十六条 各急救站(中心)在院前急救医疗工作中,发现伤病员涉嫌犯罪的,应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
•院 前 急 救
•院 内 急 诊
•危重病监护
一、院前急救
•1. 现场生命支持,快速对症处理稳定病情和安全转运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紧急医疗救援
•3. 重大集会和活动中承担意外救护
•4. 联络急救中心、医院和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
•5. 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院前急救技术指标的评价可控制急救医疗服务质量
单位、部队及企事业医疗机构纳入当地院前急救医疗网络。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急救中心、急救站基本标准》,不独立设置急救站。 第八条 “120”急救指挥中心的职责是: (一)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地“120”呼救的受理工作。 (三)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加强与院前急 (四)建立有线和无线
(五)建立统计报告等制度,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院
(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负责任等原因造成不良后果者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服从“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及时出诊。 (二)实行院前
第九条 急救站(中心)的职责是:
出诊负责制,负责做好接诊病员的救治工作。
(三)接诊和转运过程中,如患者指定医院,应当尊重病人意愿。(四)开展急
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草创期(1983年-1986年) 标志性事件: 1983年,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 1986年5月,全国急诊医学会成立,从学术上确立了急诊医学的学科地位。 特 点: 急诊不被承认为专业;急诊工作由相关专业承担;无院外急救系统。 二、平稳发展期(1987年-2003年) 标志性事件: 2003年SARS肆虐,向急诊医学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特 点: 急诊成为独立专业;具有相关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学术组织;无成型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未形 成亚专业;受到其他专业歧视;从业人员非专业出身。
1、通讯指挥系统:要求120 信息畅通准确,组织 有力。 2、运输:救护车、火车、飞机、轮船。要求快 捷安全。 3、医疗支持:医护人员(3年以上临床医疗工作 经验持急诊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注册医师,3年以 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持急诊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 急诊护士)技术熟练、医疗设备(抢救器材和药 品)完备精良。
伤病情评估:有无意识、呼吸循环是否存在、重点脏器部位检查及处理。快速。
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
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院前急救医疗管理,提高对急、危、重伤病员的 救治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河南 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院前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 事发现场及转运(送)医疗机构过程中的紧急医疗救护。 第三条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院前急救医疗工作, 并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应当按照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 调度的原则,根据伤病员情况,实行就急、就地、就近救护,保证急 救工作高效、快捷、及时。
(现场急救、转送医院、途中监护、协调现场和请求增援)。2、分秒必
争全面救治。3、病人或病情知情人联络沟通。
院前急救
急救电话:120中国大陆 911美国 999香港 000澳门 119台湾 中国大陆120 119 110 122四号联动 急救电话记录:1、清楚、准确、精炼、专业。 2、接电话时间、出车时间(3分钟)。 3、呼救人姓名、电话、关系。 4、现场地点、周围标志性建筑、最佳路径。 5、伤病人尽可能的病情描述。 6、其他特殊说明。 急诊反应时间:接急救电话到急救现场。市区15分钟、郊区30分钟。
院前急救的特点
1、突发性: 2、紧迫性:保命第一,分秒必争 3、艰难性:道路、环境、空间等。 4、复杂性: 时间紧、资料少、评估快、处理急,使原本就有不同程度风险的医 疗措施很容易成为高风险的医疗行为。 5、灵活性:就地取材、多措并举、杜绝死板、抢抓时机。 6、对症性:不求治愈、争取时间、稳定病情、快速转运。例如休克病人快速扩 容稳定血压,骨折病人固定为主不求复位。 7、体力性:旺盛的精力、良好的体力。 8、应变性:考量智慧、业务水平、职业责任心。 9、涉法性:患者疑涉案、传染病、灾伤、中毒、纠纷等,注意隐私保护、现场 及证据保护、及时上报执行、客观真实记录。面对新闻记者、警察、律师、 利益双方等掌握接受采访咨询技巧。 10、社会性:动用一切力量,确保救治效果。
第十三条 各市、县(市)急救指挥中心和各急救站(中心)应当执行统计报告制度,按规定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汇总、 统计、保管,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急救动态信息。 第十四条 各急救站(中心)应按规定配备固定编制的人员,充实技术骨干,独立值班的急救医师必须具有三年以上、急救护士 急诊进修医师和实习医生不得单独值急诊班。
•需 求
•院前急救需求 医疗救援和社会公共 救助的尴尬,突出人道主义强调履职 尽责。考量政府职能。(无主病人处 理)
• 急救反应时间
•时 间
• 现场抢救时间 • 急救转运时间
•效 果
•院前急救效果 1、院前急救指挥系统 2、急救反应时间3、急救设施4、急 救人员能力和术水平5、疾病状况
院前急救支撑条件
•从零乱复杂临 床症状中,进 行跨多学科专 业的知识综合 分析判断,把 握影响生命指 征稳定的根本 点。避免先入 为主,避免只 见树木不见森 林
•急诊对危重伤 病的处理原则要 求及时、简捷、 有效;特别是可 能快速引起生命 危险的急症,应 遵循相对固定的 临床路径。强调 遵循循证医学的 原则。
•
急诊医学的发展
院前急救的原则
目标最大努力挽救生命,最大可能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减少痛苦 ,最好效果转运到院。要求争分夺秒抢救病员,又要保证自身安全。 积极采用一切手段,措施得当技术规范。
原则一:先排险后施救。 避免错乱 原则二:先重伤后轻伤。 先急后缓 原则三:先施救后转运。 黄金施救 原则四:急救呼救并重。 分工协作 保证安全 脱险、安放、减少再伤 先近后远 稳定病情 分类分流(轻中重死亡) 灵活操作
1979年在国际上正式列为一门独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科。 1980年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国家开始重视急诊学科的发展,各医院 逐渐成立急诊科。 1983年中国第一个急诊科的诞生。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下令设立独立的急诊科,邵 孝鉷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他也成为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1984年卫生部颁发《医院急诊科(室)建设的通知》,要求把急诊医疗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1986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救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 (草案)》(这个草案对我国急诊科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要求县市以上地区必须成立 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城市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县乡急救室)实行三级急救医疗管理体系。 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0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创刊,为急诊医学的学术 研究和交流 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平台。 1995年——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并被确认为与内、外、 妇、儿科并列的二级学科。 2001年《河南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2003年“非典” 肆虐,急诊急救工作得到 重视。课程开设、人才培养走向正规。 2007年《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 2009年卫生部颁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行)》要求二三级医院必须有急诊科。并且明 确了急诊科建设的标准。 2011年10月26日——卫生部急诊医学质控中心正式成立,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规范 急诊科流程标准化建设。 2014年1.1《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条例》正式实施。
三、高速发展期(2003年-至今) 特 点: 具有成熟专业的一切特点;已经形成亚专业;有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与其他专业地位平 等;得到同行和患者认可;具有成熟专业所具有的一切学术组织。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