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ABD 。
A.皇位继承制度B.后宫制度C.宦官制度D.皇位世袭制度2、汉代有 ABC 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B.宫长C.宫中学事史D.尚宫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 ABC 等朝代。
A.西汉B.东汉C.唐D.明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 ACD 朝为最。
A.东汉B.隋C.唐D.明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 AB 的权力。
A.批阅奏本 B.传宣旨意 C.阁票 D.听讼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 BCD 。
A.二十四衙门B.锦衣卫C.东厂D.西厂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 ABD 。
A.大司空 B.大司马 C.大司徒 D.丞相8、三国时的“三公”是 ABC 。
A.太尉 B.司徒 C.司空 D.司马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 ABC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1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 BCD ,他们并无实权。
A.太尉 B.太师 C.太傅 D.太保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使台。
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6、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
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
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5、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司务,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6、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7、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10、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ABC 为代表的经世派。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王韬2、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 BCD 。
A.奕訢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3、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 ABCD 。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谭嗣同4、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 AB 。
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 B.督抚专权 C.洋务派的兴起 D.汉族官僚势力的上升5、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 AB 的组建。
A.湘军 B.淮军 C.绿营兵 D.防军6、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 ABC 。
A.常备军B.续备军C.后备军D.练军7、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 ABC 几个阶段。
A.内阁制 B.总统制 C.洪宪制 D.元首制8、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 BC 。
AC9A10A大题1答:。
2212式;33中心地处河南偏西一带,在古人眼中正是“天下之中”,先天就有神圣的意味。
其次,商王通过对青铜器的独占实现对巫术的垄断,并以此为王权赢得普遍认可的合法效力。
再次,以对巫术的独占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一传统,在商代时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完善。
1、试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
1、答:要点:特点:(1)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
(2)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
(3)从分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
结果:首先是周族的由西向东的大迁徙。
其次是原居住于中部的殷人向周边地区的大扩散。
最终的结果是促使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形成——封建制以政治强力迅速打破当时各民族间的壁垒,使其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域内逐渐融合,终于在数百年后形成了不同于周边野蛮民族的华夏族。
2、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转型的局限性及意义。
2、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
仅就政治层面来说,转型主要表现在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取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凝固不变的“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上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由于中央集权代替了分封制下的分权体制,为君主个人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
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主义使君主个人的垄断利益不仅完全地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还凌驾于君主家族和贵族集体利益之上。
上述政治转型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文官制度的成熟等技术角度来看,存在着显著的进展。
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是在中国既定传统所允许的范围内的一次重要转变,但它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发生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1、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1、答:错。
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
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2121211、答:正确。
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
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
2、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2、答:错误。
唐代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讯,谓之“三司受事”。
而若有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1、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1、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
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
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2、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2、答:(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
(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
3、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特点是什么?3、答:(1)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还是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
(2)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一套专职的审判机构,但都从属于行政机构,各级的行政主官同时承担着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
警察局的“局长”或“探长”,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1、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
1、答:要点: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件。
21、年至1860 2123、(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临时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
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
1、从洋务运动出现的思想背景与意义,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1、答: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扩大,使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他们要求中国应把握变局的时机,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
首先不要惧怕与外国人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外国,只有了解外国才能因势利导,把握时机。
其次,他们主张在理解西方国家长处的同时,尽量学习这些长处为己所有。
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意识背景下出现的。
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
联系实际:略。
2、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及内容?为何“新政”不能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危亡?2、答:20世纪初,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
一方面,国内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维新派也在海内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列强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促其“速行变法”以“革新”政治。
在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清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力图通过改革克服危机的努力。
“新政”的内容包括:(1)政权机构方面的改革。
(2)军事方面的改革。
(3)文化教育方面。
(4)法律方面。
上述各项改革,无论是其涉及的范围,还是实施的力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的内容,但这些改革并没有阻止辛亥革命的爆发,当然也没能延长清政府的统治寿命。
“新政”事实上根本就缺乏改革所必须凭借的政府权威性,其最终的流产自然是难以避免的。
满清政府极不明智地扼杀了维新运动,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通过改革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此宣告了他自身死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