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资料
(一)概述一、音韵结构
二、声母
1、36字母
2、五音、七音、九音
传统音韵学有“五音、七音、九音”之名,是从声母发音部位来分类的旧名称。
所谓“五音”,就是指“唇、舌、齿、牙、喉”五个发音部位,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就是所谓“七音”,再将唇音分为重唇音、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
古人缺乏科学的语音学理论,声母发音部位很难得到准确的表述与解释,“五音、七音、九音”之说难免有含混不清和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和音乐中的音阶“宫、商、角、徵、羽”来比附发音部位。
3、清浊
传统音韵学“清、浊”的概念也有指韵方面的,但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来作分辨的。
清浊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的颤动与否,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就是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就是清音。
传统音韵学上,声母“清、浊”的概念也不是单一的,一般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韵镜》以“清”与“次清”相对,以“浊”与“清浊(次浊)”相对,则狭义的“清”是指“全清”,“浊”是指“全浊”。
而广义的“清”是包括“全清、次清”的,广义的“浊”是包括“全浊、次浊”的。
三、韵母
1、“韵”及有关概念
韵母: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
韵:韵腹、韵尾、声调
韵目:古代韵书中韵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也就是韵的名称。
韵类:在传统音韵学中,“声类”是反切上类的分类,“韵类”就是反切下字的分类。
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即韵基相同)的,是同一个韵部。
韵摄:“摄”是有关韵的最大的概念。
等韵学家把《广韵》206韵中韵尾相同、韵腹接近的韵归为一类,称为韵摄,把206韵归并为16摄。
从音理上看,同韵摄的各韵主要元音应相近,音节结构有共同之处,尤其是有辅音韵尾时韵尾应相同。
2、两呼和四呼
一般认为,明代以前只有开、合两呼。
凡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就叫做“开口呼”。
随着语音的演变,[iu]或[iw]这样的合口呼型复合介音逐渐演变成撮口呼[y]介音,就使得汉语的韵母有了[i-]、[u-]、[y-]三类介音,加上没有这三类韵头的就是四类介音,这就是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了。
齐齿呼和撮口呼因为有高元音[i]、[y]做韵头,发出的音尖细,所以又称为“细音”。
开口呼和合口呼一般称为“洪音”。
3、阳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是收鼻音韵尾 [-m]、 [-n]、[-ŋ]的韵。
入声韵:是收塞音韵尾[-p]、[-t]、[-k]的韵。
阴声韵加上阳声、入声韵尾就转为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入声韵脱落阳声、入声韵尾就转成阴声韵;阳声改换韵尾就转成入声韵尾,入声改换韵尾就转成阳声韵尾。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韵尾相同条件下的邻近元音的转化。
何九盈先生列举阴阳对转的类型及其语音条件如下:(1)对转:可分阴入对转、阴阳对转、阳入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同。
(2)旁转:条件是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3)旁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不同,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4)通转:条件是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不同。
四、声调
1、舒促
“舒声”,指平、上、去三声,其阴声韵和阳声韵所含的主要元音和韵尾读起来感觉要舒缓一些,故称“舒”。
“促声”,就是入声,
其塞音韵尾在发音时只有成阴、持阻而没有除阻的过程,故塞音韵尾又称唯闭音尾,唯闭音尾的读音不能延长,使整个音节读起来显得很短促,故称“促”。
2、四声:见后面中古四声与今天普通话四声的对比
(二)《广韵》与中古音系
中古音系,是指汉语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也就是南北朝到唐宋的语音系统,属于“今音学”的研究范围。
一、《切韵》的性质
《切韵》是综合音系的观点,这个综合音系是通过取舍前人反切建立起来的,反切来自文献,文献读音就是文士的读书音。
“读书音”就是具有规范性的“雅音”,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雅音”系统可能主要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但也容纳了不少南音的成分;可能以当时的今音为基础,但也容给了一定的古音成分。
总的说来,《切韵》是中古汉语语音的通用音系,是其时诗文用韵和审音辨读的规范标准。
二、《广韵》
五卷:平声卷一、二;上声卷三;去声卷四;入声卷五
206韵:(28+29)+55+60+34=206
3890个小韵
收字:《切韵》12158;《广韵》26194;《集韵》53525
同用:相领韵可以通押
独用:不能与其他韵通押
61韵部:中古的阳声韵和入声韵有非常严整的相配关系,每个收鼻音韵尾的阳声韵都有收塞音韵尾的入声韵与之对应,阳声韵的“平、上、去”三声与入声韵的“入声”正好形成“平、上、去、入”四声相配的格局,四声的韵腹相同,韵尾虽有别但其发音部位却又是相同的,感觉上容易顺利相配。
这样,无入声的阴声韵如“微、尾、末”等就是“平、上、去”三声相配为一韵部,有入声的阳声韵如“东、董、送、屋”等就是平、上、去、入四声相配为一韵部,《广韵》二百零韵就归为六十一韵部了。
各韵部习惯上用平声韵的韵目来作“部目”的代称,叫做“举平以赅上去(入)”。
一般以戴震考定的四声相配表来划定《广韵》的六十一韵部,只是有现代音韵学者从语音系统性上推定,戴震依《广韵》以“黠”配“删”,以“鎋”配“山”有误,或当改为以“鎋”配“删”,
以“黠”配“山”。
二、早期韵图与《广韵》音系
“等韵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等韵图”,“等”是等韵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传统音韵学者从审音的角度对介音和主要元音所分的类,用等的概念来区分汉语的声类和韵类就叫做“等韵”,用等韵的学理来分析古代汉语语音并制成的图表就叫做“等韵图”,也简称“韵图”。
最初的等韵图,就是等韵学研究者取三十六个字母与《广韵》二百零六韵轮流相拼所做成的图表。
1、等韵图
等韵图是按声、韵、调相配合的结构来编排的图表,也就是古代等韵学者制定的一种声、韵、调相配合的汉语音节表。
《韵镜》是早期韵图的典型代表,它图示《广韵》语音系统的方法代表着早期韵图的典型结构。
大体上说,《韵镜》是把宋人的三十六字母和《广韵》的二百零六韵配合成若干图表,在表中声、韵、调的交汇点上排列《广韵》的小韵代表字,也就是音节代表字,这些代表字又分为四等依次排列。
这样,根据所查字的反切注音及它在《广韵》中所属韵目,就能很快查出该字在韵图中的位置,该位置代表字的音节读音就是所查字的读音。
清戴震《声韵考》卷二说等韵图“皆以音洪细,别之一、二、三、四等列,故称等韵。
各等又分开口呼、合口呼,即外声、内声……其说虽后人新立,而二百六韵之谱,实以此审定部分”。
是说韵图不但内容从韵书来,而且列韵分等别呼的音理也是承韵书而来的。
《韵图》的一张图表叫一“转”,共有四十三转,也就是四十三张图表。
一般认为“转”是佛语“轮回”的意思,一个或几个韵同三十六声母拼一个轮回就是一“转”。
2、韵图与等
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表述,所谓洪、细是指韵母中元音的开口度大小和舌位前后:元音开口度大、舌位较后的是“洪音”,开口度小、舌位较前的是“细音”。
罗常培先生解释四等洪细的音值差别云:“今试以语言学术语解释之,则一、二等皆无介音[i],故其音大;三、四等皆有[i]介音,故其音细。
”
如果一张图只含《广韵》的一个韵,则四个等次隶属于同一韵,那么各等的主要元音就是相同的,分等的条件就不是主要元音的区别而是介的差别。
从现代汉语音系中能明显看出,合口呼的特征是有[u-]
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也就是说,凡是合口呼的韵母,如果主要元音不是[u]就一定有介音[u-],古代汉语的合口呼就是如此。
2、韵等与呼
3、韵等与摄
三、《广韵》的声韵系统
1、反切系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