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概述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概述

第一的方针,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预防运动创 伤意义的认识,是提高运动成绩,确保运动员身 心健康的重要环节。
• 2.合理安排 运动负荷
• 在制定和执行教学、训练计划时既要符合 科学的训练原则,也要符合人体对运动负 荷的适应性规律。
• 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即要遵守系统性循环 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又要注意运动器 官的局部负担和伤后的训练安排问题。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 (一)按受伤组织结构分类 • 损伤何组织即为何损伤,如肌肉与肌腱损
伤,皮肤损伤,关节、骨损伤,滑囊损伤, 神经损伤等。
(二)按伤后皮肤、粘膜是否完整分类
• 1、开放性损伤 • 即伤处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 及撕裂伤等。 • 2、闭合性损伤 • 即伤处皮肤或粘膜无破损,没有伤口与 外界相通,如挫伤、肌肉拉伤及关节韧带 损伤等。
(三)教学、训练及比赛安排不合理
• 1、准备活动不当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神经系统、运
动系统和内脏器官充分动员,以适应正式
运动的需要,而如果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
活动不充分,都将使肌肉的力量,弹性和
伸展性不够而致伤,其次如准备活动量过
大或准备活动与专项运动结合得不好或未
作专项准备活动,及准备活动未遵守循序
• 易损部位的肌力提高、韧带弹性增加, 有利于预防运动损伤。例如:为了防止髌 骨软骨病就应当加强股四头肌练习,使髌 骨通过股四头肌的作用,发挥更大的稳定 膝关节的功能。
• 许多项目腰部容易损伤,从某种意义上讲 与对抗肌(腹肌)较薄弱有关,腹肌力量 不足就会使脊柱的稳定性受影响,从而加 重腰肌的负担而造成损伤。
• 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体育运动组织者, 教练员,运动员对预防运动损伤意义认识 不足有关,由于缺乏运动损伤的基本知识, 以及平时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 训练和比赛中,未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 的预防及保护措施,而发生运动损伤后又 不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从而导致运 动损伤时常发生。
• (二)训练的水平差:即素质训练,专项 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以及心理训练等不够。 很多人对素质差及身体训练不全面能致伤 的认识不足。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无论哪 种训练都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任何一 种条件反射的动力定型不巩固,就会出现 失误,就易发生损伤。此外运动员心理素 质差,比赛前紧张或过度兴奋。注意力不 集中等均是致伤原因:
• 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 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 • 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注意加强易伤部位
及薄弱环节的训练,提高机能,才能减少 损伤。 • 6.加强医务监督 • (1)加强自我监督 运动员必须加强自我 监督,学会专项多发病的自我监督方法和 内脏器官的机能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 (2)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 体操运动员易出现肩袖损伤,这主要是由于吊环、 高低杠、单双杠的各种悬吊及大幅度转肩动作的 特殊要求所造成的。而肩关节本身肩盂小,肱骨 头大,要完成大范围的回转动作而不发生脱臼, 主要是依靠肩袖肌腱的固定作用,因而肩袖在完 成这些动作时负何最重,成了易伤的弱点。更由 于它在肱骨大结节的附着点于抬肩时与肩峰经常 磨擦,因此一旦活动过多,范围过大就易引起肩 袖损伤。
克服运动损伤潜在因素的措施
• 1.加强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 • 运动员的准备活动十分重要,尤其是对易
伤部位的活动,不但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增 加,肌肉伸展性、弹性增加,应激力上升, 关节柔软性增大,还能调整运动员的心理 状态,减少紧强感和压力感,使运动损伤 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
• 2、 强易损部位的肌肉、韧带的力量练习
三 运动损伤的调查统计方法
• 运动损伤登记卡(p169)
渐进的原则等都容易受伤。
2、未遵守科学的训练原则
• 科学的训练原则,就是严格遵循训练的客观规律, 按照机体负何大小与应激程度的适应性规律,合 理安排训练计划。主要包括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 则,个别对待和巩固性原则,自觉性和极积性原 则等等。
• 目前在运动队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年龄大小, 性别差异,训练程度好坏及伤病情况等,盲目采 用大运动量或单打一的训练方法,严重违反机体 对负荷的适应性规律,致使许多优秀运动员因此 受伤而提前退出运动队,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 因此,加强薄弱部位和易伤部位的训练, 提高它们的机能,并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 时,发展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是预防运动 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 3、根据专项多发伤病的特点,恰当地安排 运动量,避免过多的易伤动作的练习和局 部负担过量的现象。例如:掷铁饼易患髌 骨软骨病,因此,在训练安排中就应当注 意膝半蹲发力的专项与辅助练习不能过多。
• 此外,环境因素,如海拨过高,缺氧,阴 暗天气光线不足,高温或寒冷潮湿等,都 会影响运动员的健康而造成损伤,值得一 提的是,运动员动作粗野,不遵守运动规 则,也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
• 一 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 二 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 1.加强思想教育 • 在训练和比赛中,要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安全
(六)场地、器材、服装不符合卫生要求
• 如场馆光线不符合要求,通风差,场地不 平,过硬、过滑,器械表面粗糙,服装、 鞋袜大小不适等均是引起损伤的因素。
(七)训练中缺乏保护与帮助
• 体操与技巧项目尤为重要,不光教练 员要学会保护与帮助,运动员自己也要学 会自我保护及某些支持带、护具等的使用 方法,以减少损伤的发生。
(三)按损伤后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分类
• 1、轻伤 不影响工作和训练 • 2、中等伤 24小时以上不能工作或训练者。 • 3、重伤 须住院治疗者
(四)按损伤的病程分类
• 1、急性损伤 • 指一瞬间遭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
的损伤,如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等。 • 2、慢性损伤 • 指局部过度负荷,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
• 篮球运动最易伤膝(髌骨软骨病、半月板 及副韧带损伤),踝(踝周韧带扭伤);
• 体操运动员易伤腰(腰部肌肉筋膜炎、棘 突骨膜炎及椎板骨折等)、肩(肩袖损伤 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膝(髌骨 软骨病及半月板损伤)、腕(伸屈肌腱腱 鞘炎);
• 跨栏运动员易伤大腿后群肌肉;投掷运动 员易伤肩(肩袖损伤)、肘(肘内侧副韧 带损伤及骨节病)及腰(腰肌肉筋膜炎) 以膝(髌骨软骨病)等。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
•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 • 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
的损伤,称为运动损 伤。 • 某些运动损伤与运动 项目、技术动作特点 密切相关。
• 对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预 防措施、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间的研究,有 利于改善运动条件,改进体育教学和运动 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成绩,使体育锻炼 更好地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
• 排球运动易伤肩、膝关节和腰部及手指。
运动损伤发生的潜在因素
• (1)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
(2)身体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弱点

在教学训练安排不当,局部负担过重
等直接原因作用下,导致局部解剖生理特
点与专项特殊技术要求不相适应,因而就
易发生损伤。

当这两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同时起作
用时,即易发生运动损伤。
(四)运动参加者自身状态不良
• 包括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前者如睡 眠不好,疲劳患病或伤病初愈等均可使运 动员力量及动作协调性下降,注意力不集 中,从而导致技术上的错误而致伤,后者 如心情不愉快,恐惧,胆怯或急噪情绪等 都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五)缺乏医务监督
• 运动参加者必须在训练前或比赛前进 行体检及运动机能评定,以便为教练员提 供科学的信息从而合理安排训练,因此缺 乏医务监督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之一。
• 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 准备活动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如训练和比赛中负 荷较大和容易伤的部位,应重点做好准备活动。 同时准备活动应根据所要进行活动的性质、运动 员个体情况以及气候条件而定,一般准备活动与 正式运动的间隔时间以1-4分钟为宜,一般以达 到身体充分活动“开”,(即微微出汗)和良好 的机能状态进入正式训练和比赛为目的。
• 篮球运动员易伤膝,这是由于篮球运动员经常处 于膝关节半屈位(130—150度)时左右移动、进 攻、防守、踏跳、上篮等,使膝关节发生屈曲、 扭转、磨擦等,而膝关节半屈位正是它的解剖弱 点,此时韧带及肌肉放松,关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杆长,导致关 节稳定性相对较弱,因而易发生膝部软组织损伤 (如韧带、半月板损伤和髌骨软骨病等)。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
• 体育运动工作者及运动员如掌握了运动损 伤发病规律,就可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从而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对预防与治 疗运动损伤有重大的意义。
• 运动损伤的发生可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不 同,有一定规律,根据对运动损伤发生特 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专 项技术要求密切相关,而不同的运动项目 又各有其不同的创伤好发部位及专项多发 病。
• 4、采取支持带保护,在大运动量训练和比 赛中或肌肉、关节有疼痛时,应用保护支 持带固定,可减少损伤的发生。
• 综上所述,为预防运动创伤,体育工作 者及医生了解运动创伤的发病规律、生理 解剖及专项技术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 (一)对运动损伤的预防缺乏正确的认识 (思想因素)
成的损伤,或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 来的陈旧性损伤,如肩袖损伤,髌骨软骨 软化症等。
(五)按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
• 1、运动技术伤 • 其发生与运动技术及运动项目密切相关,
其中有的是急性伤,如肱骨投掷骨折,跟 健断裂等,但多数属过劳伤,是慢性微细 损伤逐渐积累而成的,如足球踝、网球肘 等。 • 2、非运动技术伤 • 即与运动技术无关的意外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