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30年代小说
.
作者用极为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养蚕的程序、礼仪等民俗风 情,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老通宝: 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他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具有中国农民那种对生活十分执 着的韧性和忍受精神。虽然他搞不清是什么力量把他们一 家推到水深火热的深渊,但是他仍然对前途抱有希望。 这种希望支撑着他在整个养蚕过程中焕发出一个农民虔诚 的热情。一直到彻底破产,他仍然不能够理解“世界变了, 越变越坏”的原因。他只能凭直觉去仇恨一切带“洋”字 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之类。 老通宝的悲剧就在于时代变了,而他的思想一点未变,他 因循守旧,仍处在一个僵化封闭的封建意识的王国里。他 的悲剧正在于中国老一代农民固有的历史惰性。
.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 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 《子夜》。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 《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 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 盾被选为理事。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二)
。
第一节 茅盾
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概况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 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 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 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 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
1927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 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 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 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 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 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
.
《虹》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 店单行出版。 探讨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与“时代描写”的关系 主人公梅行素仍然属于时代女 性系列中的一员,她在努力挣 脱旧式家庭、婚姻的束缚、寻 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也曾遇 到挫折,受到精神重创,但她 并没有像章秋柳那样陷入狂乱 的精神状态,而是选择了投身 方向明确的社会革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 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 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 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积蓄 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 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
.
.
1938年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 那里跑?》)完成。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 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 1940年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 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 1940年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 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 《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
.
.
.
《蚀》三部曲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茅盾遭到蒋介石政府通缉, 几经曲折,潜回上海,蛰居家中,在苦闷的情绪中开始 了小说写作。 《幻灭》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9、 10号(1927年9、10月)上;翌年又在同一杂志上陆续 刊登了另外两部:《动摇》和《追求》。 《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原稿笔名为“矛盾”,后 由叶圣陶改为“茅盾”。 1930年5月茅盾把这三部中篇“合为一册,总名曰 《蚀》,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三部小说后来被称为 “《蚀》三部曲”。
.
《林家铺子》电影剧照
.
《春蚕》
《春蚕》、《秋收》、《残冬》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 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 运以及他们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春蚕》通过描写30年代中日淞沪战役前后,江南农村蚕农 老通宝一家的养蚕“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形象地揭示出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民族灾难;展示了中国 商业资本家和官僚阶级由于转嫁危机与农民阶级形成的尖锐 矛盾;同时勾勒了两代中国农民不同的思想与行为,预示着 他们所走的不同道路。 《春蚕》是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自然优美,在工细的笔墨中又有着深刻的 象征意蕴。
.
三,思想内容:茅盾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 物悲剧来反映中国社会的性质。主人公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作品就把他放在当时中国社会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在复杂而激烈的冲突中,展开他性格及其悲剧道路。 吴荪甫悲剧所蕴涵着的思想逻辑是这样的:中国是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中国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即中国资产阶级无法 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革命力量,无法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 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才能够使中国真正获得 解放,走上现代化道路。这就是吴荪甫悲剧所暗示的中国社 会性质及其发展道路。作品是用小说,论证了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的合理性
.
.
.
1946年末,茅盾夫妇应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这 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 书。 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 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 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 会)主席。
.
水乡乌镇
.
父亲沈永锡
母亲陈爱珠
.
.
.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 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7年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 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 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 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 《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
.
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新范式的开创
社会剖析小说: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内容上反映广阔的社会历 史变迁,而且注重从经济的政治的角度切入, 表现生活形态的阶级分野及斗争; 宏伟的史诗性结构:结构上追求宏大叙事,史 诗式结构和客观的呈现; 时代典型的创造:人物描写偏重时代内涵及阶 级性体现,致力于典型塑造。
茅盾主要的作品联系在一起来考察,几乎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 “编年史” 《霜叶红于二月花》——《虹》——《蚀》三部曲——
辛亥革命前后
五四到五卅
大革命前后
《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30年代 《第一个阶段的故事》、《锻炼》——《腐蚀》—— 抗日 《清明前后》 抗战后 皖南事变
.
《蚀》是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本意是客观的;本能 又是主观的),就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再现与表现相融合的 形式技巧。 作者在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现实时,部分采用了现代派的技 巧和手法,尤其是采用了局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段和多重视 角的表现方法,使得(蚀》的心理描写突破了现实主义传统 手法的局限,更为深刻、逼真地表现出小资产阶级时代病的 多种根源。
声音
茅盾国民党“对于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从来是限制和镇压。 他们自己大卖日货,当民众自发起来抵制日货时,他们却又 借抵制日货之名来敲诈勒索小商人,或没收他们的日货,转 手之间,勾通了大商户,又把日货充作国货大卖而特卖。国 民党的腐败已到了这步田地!这就是《林家铺子》的主题”。 (茅盾:《〈春蚕〉、〈林家铺子〉及农村题材的作品》, 《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 )
.
《幻灭》以章静女士的初恋被骗到终于恋爱成功为线索,集 中呈现她在革命烘炉武汉频繁调换“革命工作”的心路历程, 表现了大革命前夕知识青年的亢奋和幻灭。 《动摇》在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风云诡橘的社会 情态中,通过店员罢工风潮、筹建“妇女解放保管”所、反 动势力攻打妇女会和县党部三大事件的描写,表现青年革命 者与地主豪绅之间的曲折复杂的斗争。 《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白色恐怖之下, 他们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悲观、颓废、失望是他们流行 的心理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 扎和追求,又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
.
第二节 《子夜》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创作背景 1,茅盾 眼病、有意无意地收集资料。 2,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3,世界经济危机。 二,创作动机。茅盾创作《子夜》实际上是用小说参与了这 场讨论,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进行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 茅盾说: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 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文部 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 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1920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 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 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